正乙祠戏楼的兴衰
正乙祠戏楼被称为“中国戏楼的活化石”,但最初并不是专门的戏楼。
名称由来有两说:一说正乙祠与道教有关,汉代有正一道(即五斗米道),为张道陵所创,张道陵后被尊为正一天师,元代道教南北各派逐渐合流,遂统称正一道,故正乙祠理应供奉正一天师张道陵。 另一说认为,民间有供奉正一元帅(即财神)赵公明的传统,正乙祠银号会馆供奉的应是财神赵元帅。两种说法中皆有“正一”之称,又因中国古代“乙”与“一”字通用,则“正一”即为“正乙”。
可见,在明代,正乙祠戏楼本是一座道观。清康熙初年,浙江在京的银号商人集资,在其旧址上建立祠堂馆舍,供奉财神赵公明,因此又被称为银号会馆。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浙商对正乙祠进行扩建并加盖了戏楼,
据说最初是用于接待来自浙江宁波一带的金融界人士,每逢年节前来这里观社火和木莲戏等传统民间戏曲,随着京剧的诞生,正乙祠也跟着红火起来。
同治年间到民国时代,京剧的创始人程长庚、谭鑫培、梅兰芳、王瑶卿等相继在此登台演出,正乙祠戏楼就成为京剧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见证。上世纪30年代,应该是正乙祠最辉煌的岁月。
此后半个多世纪,正乙祠先后做过仓库、兵营,开过煤铺,也建过学校。院落渐渐被民居“蚕食”,面积只剩当初的六分之一。1954年戏楼改为招待所,厅堂变成食堂,戏台被砌起来,开了几个卖饭窗口,后台成了炒菜做饭的厨房。
1994年,浙江企业家王宇鸣发现了年久失修的正乙祠,决定独立出资修缮经营,再续老戏楼和浙商的缘分。一年之后,耗资500多万元修复一新的正乙祠续上了中断60年的戏弦。但此次重张似乎“生不逢时”,正乙祠的戏锣只敲了三年就因入不敷出再次关张。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小剧场看戏逐渐流行,正乙祠戏楼也得以重新绽放生机。
微型博物馆
据说梅兰芳先生就是在这里开始演艺生涯的因与梅兰芳先生有如此深厚渊源,在戏楼内设有一个微型博物馆,展示梅兰芳先生的蜡像,以及与梅葆玖先生的合影照片。
戏楼内所见
正乙祠戏楼高三层,戏台三面开放,两旁有楼梯。看楼中心为马蹄型,上有罩棚,可容纳数百人。
上下层舞台之间开有方形孔道,设吊钩,演出神怪戏时用来制造特效,据说鬼怪可以从这里飘下。这晚的演出,曾有花瓣从上面洒下。
戏楼还有这个类似T台的结构,这是独一无二的设计,特殊角色可以从此处登台。本场演出中,花神便是由此登台的。
戏台两侧的对联:演悲欢离合,当代岂无前代事;观抑扬褒贬,座中常有剧中人。说古论今,以古讽今,正是戏剧的教育意义所在。
《牡丹亭》
我本对戏曲无甚兴趣。数年前曾在北大百年讲堂听了个京剧专场,本以为自己会津津有味地欣赏,熟料在一片锣鼓喧天中昏昏欲睡、落荒而逃。更早则是在北大的礼堂中,观看楼宇烈先生组织的昆曲演唱,记得是演司马相如琴挑卓文君的戏,那真是“两个老旦在哪里咿咿呀呀的唱”。
小时候曾是个文青,看过《牡丹亭》剧本,听演员唱出来,还是头一次。我不是戏曲评论家,不知该如何褒扬这些演员的好,只觉得没有京剧的锣鼓喧天,全是男生的一个昆曲班,唱腔也是温柔缠绵,如三月的和风细柳,抑扬顿挫,舒缓柔和,不觉就随着其神韵飘然了。全程听下来,非常舒服(不枉我的400大洋了,说起来有些心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