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里说过,我最爱的贝多芬交响曲13579,其中最爱3和5,爱7仅仅是因为它的第二乐章。但是不得不不承认,贝多芬不仅在写宏伟的曲子时独具一格,连凄婉的哀歌都堪称一绝。他的第三、第五、第七交响曲的第二乐章都相当经典。从这些慢板乐章中我们可以略略看到贝多芬除去痛苦和愤怒之外的柔情和对生命的沉思。正因为他给世人的印象是一个刚烈的英雄,所以他的另外一面才格外触动人心。这点和莫扎特很像,莫扎特的小调作品都是相当难得的绝佳作品,可惜莫扎特写的少(幸亏贝多芬小调作品不少)。
第三交响曲“英雄”(作于1803年,1801-02年间贝多芬开始出现耳鸣)
第三交响曲的第二乐章是有标题的,Marcia Funebre,葬礼进行曲。辉煌的第一乐章过后,英雄应该累了,该坐下来休息一会儿了。这时候,他突然想到了自己可能面临的死亡和自己的葬礼。这不一定是肉体的消逝,也可能是艺术上的死亡。对当时的贝多芬来说,失去听觉的可能性就是悬在他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可以判他音乐上的死刑。他的一生有过快乐的时候和创作的巅峰,这正是这个葬礼乐章里的大调部分,由双簧管和长笛开始,弦乐推向高潮。但是很快乐曲就回归到了小调(这部分也是我最喜欢的部分),管乐和弦乐分别奏出悲怆的旋律,一层一层叠加起来的震撼力让人听的时候完全被定在椅子上。更独特的是,旋律进行的过程当中弦乐还在不停地奏着十六分音符,推动着音乐不停向前。最妙的地方在于乐章内大小调的自由转换和对高潮的把握。一切都相当自然但尽在掌握中,可最后一切归于宁静,就像人的一生最后总是要归于黄土,宛如作曲家一声无奈的叹息。这绝非一般的葬礼进行曲,这是贝多芬给历史上无数英雄作的挽歌,也是贝多芬给自己的挽歌,是他内心面对死神面对命运时的顽强宣战。
下图是第二乐章主旋律,首席双簧管奏出。
下图是整个乐章里最震撼的旋律,我觉得这里已经可以隐隐约约听出第五交响曲的雏形。
这一整首交响曲贝多芬简直剖开了自己的灵魂,让人感觉他已为了音乐完全燃烧了自己。这种自杀式的写作方式也的确创造出了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推荐录音
我个人不喜欢太慢的演绎(比如富特文格勒和Thielemann的版本)所以推荐的都是我喜欢的速度。
Deutsche Kammerphilharmonie Bremen(德国一个乐团,没有找到中文名),Paavo Järvi指挥。我觉得这是最接近贝多芬自己想法的诠释。
柏林爱乐乐团,卡拉扬指挥。卡拉扬指挥的贝多芬交响曲都很好,非常标准的诠释。
第五交响曲“命运”
第一乐章太出名,第二乐章就很少人记得了。在著名的第一乐章后,第二乐章非常平和且温暖,难得地大部分都是大调。感觉这个乐章是贝多芬在经过第一乐章的痛苦挣扎后给听众们的短暂休息。听众们也的确需要休息,接下来第三乐章又会很沉重。整首曲子很流畅,有大量用到管乐(尤其木管乐器)重奏,因此部分有非常澄澈的音色,简直柔和的有点不像贝多芬了,和第一乐章形成鲜明的对比。我最喜欢的部分是长笛的一段solo,见下图(从166小节开始到179小节,每行前的数字是小节数)。
推荐录音
维也纳爱乐乐团,Carlos Kleiber指挥。乐团音色相当温暖醇厚,超一流乐团加超一流指挥家。
柏林爱乐乐团,卡拉扬指挥。
第七交响曲
这首交响曲我只喜欢第二乐章,它有一种可以将空气凝固的美,像是一位看破红尘的老人带点哀伤地慢慢回忆着自己的年少时光。它事实上和第三交响曲的葬礼进行曲有点像,主题都是小调,而且一开始主题都很鲜明,甚至中间的弦乐伴奏都很像,结尾更是类似。
下图是第一小提琴奏出的主旋律。简单的A小调音阶,加入了不同的节奏,用合适的乐器奏出,就有了强大的力量。
但是它比起第三交响曲来少了那份斗志,多了一份随和和返璞归真。大调部分甚至隐隐约约有点莫扎特的味道,但是回到小调部分时候你就会想起来这还是贝多芬。尤其两个旋律重叠在一起的时候,简直让人恨不能多长几只耳朵出来听。
下图C到D是第二个旋律,我特别特别喜欢作曲家把两个主旋律叠加起来,另外一个经典的例子是拉赫马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贝多芬好像特别喜欢用短音符来结束小调乐章的主旋律,但是不得不承认非常有效果。演奏时候断奏中间稍稍留点空间就有无声胜有声的感觉了,果然最美的旋律都是最简单的。
推荐录音
柏林爱乐乐团,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有一个纪录片叫Karajan:beauty as I see it,这个乐章是片头曲,配上电影更让人感动,非常值得一看。卡拉扬还是诠释德奥经典的权威。
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乐团(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Ivan Fischer指挥。这个录音开头虽然有点拖沓,但是这个速度来演奏也是别有一番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