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
2013年3~4月,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六盘水市盘县境内开展野外考古调查,其中的一支调查分队在珠东、民主等地进行调查期间,新发现了珠东乡珠洞,民主镇麒麟洞、老岩洞、红岩、夹马石村大洞等5处洞穴(岩厦)遗址,这批遗址中文化遗存的时代,上迄旧石器时代晚期,下至战国秦汉时期,一些遗存的面貌与盘县十里坪大洞遗址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为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二、主要发现与认识
1.各遗址调查情况
(1)珠洞 位于珠洞乡政府附近。洞向西南,进深50米(未到底),宽约19米,高约10米。文化堆积至少可以分为上、下两组。上组堆积呈黑褐色,土质疏松,包含陶器残片及动物碎骨,石制品少见,动物碎骨未石化或轻度石化,陶器具有黔西南地区北盘江流域商周时期的陶器风格;下组堆积呈灰褐色,土质较紧密,富含角砾,包含石制品及石化程度较高的动物化石,石制品与盘县大洞、兴义猫猫洞出土者具有一定的联系,时代可能为旧石器时代晚期。
(2)麒麟洞 位于民主镇镇政府北侧。洞向西南,进深约7米,宽约13米,高约6米。地表覆盖有较厚的现代杂物,又缺乏可供观察的断面,在地表采集到石制品、动物碎骨、烧骨等文化遗物五十余件。石制品的主要特征与珠洞遗址基本类似,但加工技术明显较之进步。动物碎骨基本未石化,故其时代不会很早,初步判断可能包含有新石器时代的遗存。
(3)老岩洞 位于民主镇砂厂村。进深27米(未到底),洞口宽约30米,高约8米。调查发现的文化遗物大多数发现于洞内经过人为扰动的角砾堆积中,这些堆积多是“熬硝”所翻动上来的早期堆积,此外还在洞口附近的台地上发现少量遗物。共采集石制品、陶器残片、动物碎骨、烧骨等文化遗物40余件,还见有胶结较为严重的灰烬层堆积。从陶器特征看,至少应包含战国秦汉时期的遗存,可能存在史前时期的遗存,但还需要今后发掘工作的证实。
(4)红岩 位于民主镇砂厂村,距老岩洞遗址仅约1公里。系一岩厦,远远望去呈现出一片紫红色,故名“红岩”。地表采集到少量陶器残片、石制品等早期遗物。遗址中发现的陶片均在老岩洞中可以见到相似者,因此至少也存在战国秦汉时期的遗存。
(5)马石村大洞 位于民主镇夹马石村。进深15米(未到底),宽约14米,高约9米。洞内现堆满玉米秸秆等现代杂物,仅有宽不足0.5米的小路可通行至洞穴深处,难以开展调查。洞前的缓坡台地呈阶梯状,提供了可供观察的断面,在断面上部的灰土层中发现有陶器残片,地表上也散布有少量陶器残片。部分陶器与北盘江流域坡们战国秦汉时期遗址出土的陶器具有共同的特征。
2.初步认识
(1)遗存时代 五处遗址和盘县十里坪大洞遗址一起,在一个较小区域内,将盘县旧石器时代早期至战国秦汉时期的历史有机的串联起来。盘县境内的旧石器时代早期、中期遗存在十里坪大洞遗址均有发现;而此次新发现的珠洞遗址,其早期遗存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且是该遗址的主体遗存;麒麟洞遗址的主体遗存属于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的遗存在珠洞遗址也有少量的发现;老岩洞、红岩、夹马石村大洞遗址都发现有战国秦汉时期的遗存。
(2)文化面貌 珠洞遗址中占主体地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既含有以大洞遗址为代表的小石片文化传统的因素,又含有以猫猫洞为代表的零台面石片文化传统的因素;新石器时代的遗存,主要见于麒麟洞遗址,其文化特征与珠洞遗址颇为接近,呈现出一种不断进步和发展的态势;商周时期的遗存,仅在珠洞遗址有少量发现,具有黔西南北盘江流域地区的风格;战国秦汉时期的遗存,以夹马石村大洞遗址最为丰富和典型,其陶器的主要特征与北盘江流域的坡们战国秦汉时期遗址比较接近。
(3)穴居方式的延续及其背景 种植农业和人工建筑兴起以后,该地区仍存在着穴居的居住方式。人们选择穴居方式,一方面可能与当地自然环境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采集狩猎经济可能仍占有着较大比重有关。
三、学术意义
在盘县大洞遗址附近新发现5处洞穴(岩厦)遗址,时代上迄旧石器时代晚期,下至战国秦汉时期。以小区域为切入点,探究了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和穴居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对于从深层次认识更大区域的文化发展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原文刊于贵州省文物局、贵州省文物博物馆学会编:《文博与发展——贵州文化遗产保护文集(二)》,贵州大学出版社2014年。
作者:张改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