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三个意义
一、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目的当中最低层次的学习,这次来学习就是为了我做某个工作,学习沟通技巧可以帮助到我的未来,学习是为了用在某个位置上,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这是很多人学习的唯一目的。
但我告诉大家,这是学习当中境界最低的一种,这种人学习往往只求术,只求一些方法,只求一些术上的东西,是逃不出自己的思维圈逻辑圈的,是没有办法拓展自己的视野,只在自己原来的逻辑圈里塞一些东西,他突破不了,所以学了太多东西,到回去之后还是按照自己的习惯去做事情。
很多朋友学习了十几年,到最后还不如自己十年前的自己,是一个道理。一开始带着新鲜去学,学一遍用一百遍,不断地学,不断地学,花里胡哨,翻来覆去,就学那点东西,十年、二十年后发现还不如原来的自己, 叫学习的奴隶,我们称为“学奴”。不学觉得自己空了,学了只是一瞬间的插了一针,上瘾的东西,针效一过,还是过去的样子,这就是大部分的人,在忙忙碌碌当中,经常看到一些人在各种酒店拿着包和本,世界各地不断地学,学到最后一无是处,一无所知。
二、第二个境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有些朋友这样解释,学习的东西有地方用多好呀!经常有远方朋友来喝酒多好呀! 如果孔子是这样,就不会产生孔子了! 学而时习之,中间的重点字在于这个 “时” 字,时时刻刻的意思,当你学到的东西,时时刻刻都能用的出来,而不是特定的用在某一个环境,某一个地方,用在某一个技能上,用在某一个事业上,比如说我们看到一些人在某一个环境中,学会了谦卑学会了感恩,回家之后就忘了什么叫谦卑感恩了,跟朋友在一起吃饭聊天遇到事情的时候,就忘记什么叫谦卑感恩了,兜里啥也没有的时候可是知道谦卑感恩,稍微有点东西了,就忘记什么叫谦卑感恩了,农民翻身比地主还狠。
所以你会看到有些人只是学习了一些皮毛,他并没有真正明白在这里有机会链接到一些能量,链接到一些知识点,和成长,是要放在生命中的点点滴滴当中的,就像我们今天学习沟通课,满脑子想的是我要跟我伙伴怎么沟通?跟我的员工怎么沟通?跟我的老板怎么沟通?却恰恰忘记了我要跟我的爱人怎么沟通?我要跟我的孩子怎么沟通?我要跟我的父母怎么沟通?我怎么样能够让自己通过学习让家庭变得更和谐、更和睦、更幸福。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它是有典故的!在战国时期那些学习的人,那些有学识,那些大师们,他们最忌讳的事情就是学习为了当大官,为了辅佐君王,他们特别要脸不说。那么为什么那些有学识的人,像诸葛亮,刘备来请他三次才出来,说白了,我的本事不是为你来服务的,第一次来了在家不出去,第二次还不出去,第三次撒腿赶快去迎接。有朋自远方来,这个朋指的是君王,指的是有本事的人,远远地来邀请你,认可你,不亦说乎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是当我今天学习的这个本事这个处事立命的本事,我这些所有通达天文地里的本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同时又知晓前后几百年的运筹,我可以随时随地的在家里种地我也能用得上,出去安邦治国我也能用得上,在家里看孩子我也能用得上,带领千军万马我也能用得上,叫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三、那就是我们要通达的东西,了不得的东西,叫“闻道而修勤”任何的人事物,在这个宇宙中旋转都离不开一个道,经商要有商道,做人要有人道,做事要讲道理,凡事都可以用“道”去解决,凡事只要你在道上就没问题,我跟我的伙伴们经常说,你现在做事情我越来越放心了,因为你在道上,如果你今天是离经叛道,你做什么事我都不放心,而如果你今天在道上,那不过是慢一点,差距差距,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才越来越有距离,当你今天在道上,你就没有差,只有距,那只是时间的问题,脚步不停,加大你的工作量行动力,你自然就赶上了那个距离,如果一开始就有差别,所谓的差别就是在不在道上,比如说这个人尊师重道,他就永远懂得恭敬心谦卑心,他就有一种尊师重道之后产生的一种敬畏,而让自己弯下腰来学习的态度,这种用心学的态度就是在道上。而那个恃才傲物,有点本事就谁都瞧不起的人就不在道上,在道上的人不会坏到哪里去,只要继续前行会越来越好,不在道上的人,即使眼前好一点,以后早晚出事。这就是老师经常讲的一句话叫,做人好事业不成功是暂时的,做人不好事业成功也是暂时的。做人好这只是一方面,当然还有很多方面都表现在道上。
那我们在讲沟通课程,如果你只是学以致用,你能学到一些东西,而我希望大家把他用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更重要的是去了解里面跟道有关系的东西,以至于让大家闻道之后,发现自己哪个地方不对修一修,哪个地方对了自己暗自庆幸我做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