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并不是真正的永别,忘记才是。”寻梦环游中的这句经典语句,每每让人想来,都是这般唏嘘感慨。
前几天,看到一档读书节目,在其间,余华、苏童等等一些作家,回忆起了他们共同的朋友——史铁生,说到年轻时大家一起所经历的胡闹事,总是诸多温馨。可就在这时,余华的两句感怀:“可惜铁生都已经不在了,铁生不在了。”顿时,让很多人潸然。
史铁生,著名作家,生于北京,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出生于北京四合院的他,从21岁开始,因病坐在轮椅上,长达40多年。他戏谑的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国平曾这样评价他:“史铁生是当代唯一可以称作伟大的作家。”
贾平凹也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字:“读史铁生的文章,就像脚踩在软软的草地上的感觉,踢一颗路边的石子的感觉,让人回味无穷。”
而史铁生和他的文字,到底又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呢?
一本读者出版社的《自由的夜行》,让我们去清晰的认识了这个“轮椅上的巨人”。
《由的夜行》收录了史铁生的经典散文32篇,全书共分为五部分,每部分都围绕一个主题,表达出作者对人生、对生活、对亲情爱情友情的独特思考与理解。
当命运给予他无情的审判,沉沦?亦或是每天都做好了和这个世界告别的准备?
可生命本无意义,唯有充实的生活,才让生命更加充盈和有意义。
一、“为了让母亲觉得骄傲”
在他写作成名的偶然一天,他和作家朋友闲聊,问起那位作家最初的写作动机是什么?
那位作家说:“我想要成名,想要让我母亲骄傲。”这句话,给了史铁生以深深触动。
原来人生所孜孜追求的,莫过于最初的本心和最直接淳朴的念头。
在《我与地坛》中,他用细腻的文字,描写了自己在“腿废”之后,在“地坛”这个属于他的“私人天地”里,自己的所见,所想,所感。
命运对自己无情的审判,也让他忘却了一直陪在自己身边那个“苦难”的母亲。
有一天,他在地坛里的树下读书,偶尔听到有人说:“原来这里这么大”。
是的,每次他出门,母亲总会看着他出门,而后呆呆地站在原地许久。他甚至从来没想过回头去看看那个背影。
每次母亲送他出门,也总会故装轻松的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这样挺好。”
他想其实母亲的这句话,是说给他,也是说给她自己的。她很怕他“一去不归”,但也怕他“走不出去”。可每次只能用最轻松的语句,说给他听,也是说给自己听。这是一种鼓励,更是一种“祈祷”。
然而每次在他迟迟不归的时候,母亲的担心也在所难免,所以,她只能在他看不到的地方,小心翼翼地、远远地寻找、张望。而他即使是看到母亲了,也一点儿不想去召唤她。
那个时候的他,一点也体会不到一个母亲的无助与不安。
只是在多年以后,当他察觉到再也没有“妈妈呼唤自己的孩子回家了”。也突然的想到“原来这里这么大”,那个时候,那个焦灼的母亲,在那一方很大的地方里,谁知道跑了多少地方,又寻觅了多少角落。
他开始回想过去的种种,想到自己十岁那年,作文得奖,母亲却急着和他说,她小时候作文也很厉害。
是的,人生的意义,可能就是这样,亲情是始终环绕在我们身边的那份温暖,亲人之间互相成就,又互相成长。
当一个新生命,被给予,自然也就被带着期盼,那是一种看待自己“杰作”的期盼,也是一种重新来过,不要留有遗憾的期盼。
而我们,大多数人,内心深处始终的追求,怎么就不是“让母亲为我骄傲”呢?
二、“轻轻地走与轻轻地来”
史铁生说,他出生的那天,天降大雪,一天一夜的大雪,把道路都掩埋了,奶奶抱着为他准备的铺盖赶来,在产房的窗檐下,站了半宿,等到天亮,他就轻轻地来了。
之后的岁月里,他蹒跚学步,从屋子里迈出去,来到院子里,就是另一个世界。他闻到了阳光下花草的味道,砖石的味道,更看到了阳光的舞动与流动。
他看枣树,看蜜蜂,看蝴蝶,看云卷云舒,看风轻云淡,生命固有的召唤,似乎就是这些,从人一开始在襁褓里开始,这些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东西,便在召唤着人们去注意它,找寻它,看望它,并投奔它。
而从高高的门槛迈过去,走出院门,那又是一片安静的小街。小街四通八达,有多少过客来来往往,小街又通向了多少去处。
他看到,始终有一个孩子在小街的台阶上眺望,朝阳、落日,蜻蜓、鸽哨,可他始终在那里眺望。
是时间限制了我们,也是习惯限制了我们。
我们周遭这些看似平淡的东西,却始终在追随着时光的流逝悄无声息的陪伴着我们。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大师卡夫卡曾说:“白天是场盛大的魔法。要是没有这些阴森无眠的夜晚,我根本不会写作。可也是因此,我才一再地意识到自己被囚禁在黑暗的孤独中。”
而史铁生则说:“我的心魄常在黑夜出行,脱离开残废的躯壳,脱离白昼的魔法。”“我一心向往的只是这自由的夜行,去到一切心魄的由衷的所在。”
我们每个人,都只在自己自由的里活着,除却那些伟大的,被历史所永久记住的人。对于每一个平凡的普罗大众来说,我们都是“静悄悄地来,静悄悄地走。”
我们感知自己所感知的一切,体会自己所体会的一切。即使再多困苦,我们却依旧能和其他人一样,拥有着流动的阳光,拥有着被阳光照射下的花香,拥有着四通八达的安静小街。
生活中的每一份恬静,又何尝不是人生意义的所在。
三、“他,坦然赴死”
有人曾问他:“你想过死么?想想你苦难的处境,你再也站不起来了,才二十一岁,上不了大学,找不到工作,你付出了再多的努力,就希望过得和平常人一样,可别人看到了,可能只会安慰式的说,你真的很坚强,可是谁又会真的懂你?谁又会给你真正的感情?尤其是爱情。未来对你来说,都是绝望。”
他回答:“我也只是曾经渴望死亡,或者乞求死亡。可我还是活着,我听了卓别林的劝,他说’早晚会死,着什么急呢?”
他说每个人的际遇不同“人有一种坏习惯,记得住倒霉,记不住走运,实在是有失厚道。”
说到活着,他说一个人,想要摆脱求死的念头,无非两个办法,一是让自己变成傻子,二是让一切过程即是目的。
让自己变成傻子,这个好理解,古人都说:“难得糊涂”。
而过程即是目的,一个人最终想要得到什么呢?
从出生开始每个人的一生都充满了未知性,未知是无限的,人类的希望也是无穷无尽的。随着认知的变化,一个阶段连着另一个阶段,认知在不断变化,自然一起就不会到达终点。
有人说人生就是一趟驶向终点的列车,可能都知道终点在哪里。可不知道的是,沿途的风景,和你一起乘车的人,以及这一路之上你会遇到什么事,它是开心的,不开心的。
每一次经历过后,你总会有自己新的判断,还有自己新的想法。
当然,你在一个时刻前的心境,可能也会随着时光的流逝也有所不同。
阿甘说;“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也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的。”
所以,在痛苦面前,与其自怨自艾,郁郁寡欢。不如和史铁生一样,选择向上寻找,用理性把生活的种种苦难升华成自己生命的阶梯。
等到了终点的时候,他当然可以坦然的赴死。而我们每一个人为什么也不可以呢?
迷茫与彷徨,烦恼与怨怼,痛苦与不甘,大概只有他这个有着独特人生经历,并常年与病魔抗争的人,才会有着更深切的体会。可他依旧活的开阔,这是一种哀痛过后的豁达,一种认命之后的乐观,一种看透命运的冷静。
所以,如果你在自己的命运里徘徊,不知道接下来的路该如何抉择,或者你正经历着这样,那样的不幸,慨叹于命运的不公,人世的凉薄。再或者,你在碌碌无为中迷失了自我,突然地失去了自己的目的地,找不到了自己生存的意义。
那么,《自由的夜行》告诉你:人生本无意义,只是因为活着,你就赋予了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