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大毕业生拉黑父母六年的相关新闻一直挺火的。网络上褒贬不一,各自站队。可以说是,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无论是现在儿子的立场还是父母的立场,都是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感同身受。
这次相关新闻之所以这么受关注,有两大关键词――北大毕业,拉黑父母六年。北大可以说是中国高考学子梦寐以求的最高学府了,考上了北大,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呢?而拉黑父母六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不管父母做了什么,怎么能拉黑父母呢?
在这里我并不想情绪化地指责或者偏袒任何一方。我愿意相信,如果王猛的父母当时知道会发展到现在这个地步,肯定也会反思自己的言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很多工作都有岗前培训和实习,但是父母这份角色很多人没有什么准备就直接上岗了。从古至今我们就一直在强调“忠孝”,“孝顺”,“二十四孝”,“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弟子规》里的“入则孝”,而本质上,强调的就是一种顺从,是一种上下结构,几乎是无条件的。
父母的话一定是正确的吗?我相信每个人扪心自问一下,没有没说错过话或者办错事的时候,我们都不是圣人。既然如此,为何在子女教育问题上,固执地相信自己是对的,一定要强调听话呢?“你要按照我的想法来做,我是为你好”?是不是有点偏激呢?从另一方面来说,即使父母的话有时候是正确的,但是就一定说明孩子的看法或者选择的路是错误的吗?非也,去罗马的路也并非仅仅一条啊!
此外,还要注意教育的方式。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更多的应该是扮演一个引路人的角色。一旦双方观念有冲突的时候,用言语呵斥和暴力解决都不是什么好方式。诚然,这两种都最简单粗暴看起来直接有效立竿见影。但孩子终究是有思想有感受的。打出来的口服,而引导出来的却是心服。最根本的无非是“尊重”二字,而不是谁的拳头大谁说话。暂时的屈服并不能彰显自己的正确,反而留下了心理上的阴影,带来负面影响――比如孩子的自卑,或者日后的“以暴制暴”。
也许有人说,不管怎么说,毕竟上了北大。没有父母就没有今天,而且再怎么也不应该拉黑父母。且不说王猛里在文章里谈到父母在三十年间是如何控制他的,但是北大却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的。但可能还有更多的人可相似经历没有考上北大,也未可知。如果不是压抑了太久,积蓄了太多,我想他是断然不会这样做的吧!能写出万字长文来,本身就是积累已久的一种释放吧。
我们生活的大环境一直在强调孝顺,却很少强调如何做一名好父母。似乎父母的天性都是与生俱来的,不需要学习。但是,子女教育问题上,我们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我相信,随着社会整体文明程度的提高,这条路也会越来越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