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仁篇第四」6
【原文】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译文】
孔子说:“我没见过「崇尚为仁」者和「耻于为恶」者。「崇尚为仁」者将为仁看得至高无上;「耻于为恶」者,其仁是体现在洁身自好。有能一整天都努力行仁的吗?我没见过(欲为仁而)力不足者。这种人也许有,反正我没见过。”
【注释】
“好仁者”,此处应指喜好为仁、崇尚为仁之人,而非指喜欢仁德之人。
“恶”音“务”,耻也。如《孟子》中的“羞恶之心”。“恶不仁者”此处指耻于为恶之人。“不仁”在此指行不仁、为恶。
“尚”通“上”,尊崇之意。“无以尚之”,意思是将为仁看得至高无上。
“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这里的“不仁者”是指不仁的行为,或曰恶行。整句的意思是不让恶行出现在自己身上,也就是自己不做恶、洁身自好。
“盖”,表示推测,相当于“大约”、“大概”。
【评析】
孔子说没见过「崇尚为仁」者,甚至连「耻于为恶」者都没见过,这当然不是指天下人。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崇尚为仁」与「耻于为恶」者自然在所多有。《论语》中那些指向不明的对话,其实有很多说的都是当时的为政者。由于他们的善恶行为对社会风气的走向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因此很容易成为话题的中心。
孔子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一生去过很多国家。“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这使得孔子对于列国的为政者们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发现了“礼崩乐坏”的根本原因其实就在于为政者鲜有“好仁者”和“恶不仁者”。这应当也是当时有识之士的共识。因此“仪封人”才会对孔子弟子们说“天下之无道也久矣”。
接下来,孔子分别为“好仁者”和“恶不仁者”做了定义。孔子指出,好仁者崇尚为仁,将为仁看得至高无上。这其实就是“里仁为美”;而“恶不仁者”耻于为恶,能够洁身自好。人在乱世,邦逢无道,此时若无法为仁,至少也当洁身自好,坚持做人的底线。当然,要洁身自好其实并不容易。若没有“仁者安仁”之心,便很难抵挡利欲的诱惑,最终难免会同流合污。在当今这个利欲熏心的年代,能有多少洁身自好的人呢?
孔子在评价颜回和其他弟子时曾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可见,接下来的“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仍是指为政者而言。
为仁在于发心。苟志于仁,哪怕只有呼吸之力,只要念念在仁,亦是为仁。哪里会有欲为仁而力不足者?所谓“力不足者”,其实是其心另有所“尚”,譬如尚于“安逸”、“享乐”、“利益”等等。因为要分散力气在这些方面,自然便不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因此,“力不足”根本不能成为不为仁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