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友教授说:要想创造一个理论得有三个基本要求,分别是大尺度、简一律和普适性。它能让我们看清趋势,便于理解,便于应用。李善友老师的非连续创新模型有两个基石假设,分别是递弱代偿和逻辑变革。
递弱代偿原理由王东岳创造,他在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发现了两个破绽。第一,生物变异是随机性的,但是自然选择为何偏偏呈现出的是从简单到复杂的总体发展趋势?第二,适应现象是变异累积和优胜劣汰的持续过程,可是适应性增强了的高等物种为何反而呈现出绝灭速率和淘汰几率渐次升高的倾向?
于是王东岳链接了两个逻辑基石,第一个是相对论的质能方程,能量和质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宇宙的奇点全部是属于能量态,宇宙爆发和形成是能量系统部分延伸为质量时空系统的过程。第二个是熵增定律,指的是能量会一直往外扩散,而且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那么宇宙形成和发展的这一个过程,一直会遵守熵增定律,由此就可以推论出:熵增定律在质量态的表达只能是,物质的存在度一直递减。
由此得出递弱代偿理论:越高级的物种存在度越低,死灭速度越快,同时由于存在阈的限制,当存在度下降之后,必须有代偿度来进行弥补,所以越高级的物种其代偿能力也将越来越强。
将这个理论带入人类这个物种来看,我们作为最高级的物种,却面临最严峻的生存考验,我们能力越强,存在的状态就会越恶劣。我们的存在效价是一路弱化的,而我们的能力代偿却必须一路上扬。
换句话说:物种越原始越初级,但也越稳定越有决定性。越后衍越高级,但也越动荡越飘摇。
代偿度与存在度有着一个反比函数关系,生存度是自变量,代偿度是因变量,生存度下降,是本质规定性。由于生存度加上代偿度等于生存阈,所以代偿度的提升就等于生存度的下降。
相对于进化论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而言,王东岳的递弱代偿就是一个范式革命。
他首次提出,不是因为我们的生存能力越来越强,所以生存度就越来越高。而是因为我们的生存度越来越弱,所以必须有越来越强的生存能力来代偿生存度的流失。
那如何基于递弱代偿原理演绎非连续性呢?那还得回答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一定会发生逻辑变革?
伟大的数学家哥德尔有一个原理叫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任何一个物体凡是自洽的,必然是不完全的。
他指的是,任何一个逻辑模型要想自洽,必须要引入一个外来的新信息,才能够使他完全自洽。但这个新信息却不能与原来的逻辑自洽,所以我们只有再扩大一个新的边界,这个新的边界所带来的模型,会让原来的模型即刻瓦解,这样形成无限循环。而为什么总会有一个新信息呢,就是由熵增定律引来的。

回到王东岳的递弱代偿原理。图中代偿度可以用一个s型的曲线来描述。整个模型的第一动力因是生存度的下降,当生存度下降之后,如果还采用原来的代偿度,那么我们将无法达到存在阈,所以我们需要引入一个新的信息,用于弥补欠缺的代偿度,否则将无法存活,产生的这个新的代偿度又需要一个新的模型支撑。
基于最小作用原理,后演的逻辑模型一定会遮蔽和压抑此前的逻辑模型,而且是扬弃性否定。
两个模型之间不是连续性的,而是一次跨越,故称之为非连续性创新模型。
那创新的实质又是什么呢?实质就是生存度下降后,一种不得不的代偿行为,不创新就不能生存。
而创新的实现,不是在原有逻辑模型里面增加内容,来延伸这个模型,而是变革为新的逻辑模型。这个新的逻辑模型不解决任何老的问题,确使它们立即变得无关紧要。因为他从一个管道,跃迁到了另外一个管道。
比如福特没有解决怎样让马车跑得更快的问题,而是生产一辆汽车,让马车从此无关紧要。乔布斯没有去解决功能手机的问题,在智能手机发明之后,却让功能手机变得无关紧要。伊隆马斯克没有解决普通机动车的痛点,却在电动汽车发明之后,让机动车的痛点变得无关紧要。
这就是非连续性模型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