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知识?
柏拉图对“知识”有一个经典的定义:一条陈述能称得上是知识,它一定是被验证过的,正确的,而且是被人们相信的,这也是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分标准。
个人知识体系是一个人在生活、工作中形成并经常使用的,系统化的各类知识的总和。
十八世纪,现代百科全书的奠基人德尼・狄德罗主编与让·勒朗·达朗贝尔副编在他们的百科全书中,为人类纂写了一个总结了当时整个知识系统的知识地图,学术界称之为狄德罗和达朗贝尔之树(The tree of Diderot and d'Alembert)。
狄德罗和达朗贝尔将整个人类的知识树的根归于理解。理解下面分了三大分支——记忆、理智、想象。这三大块对应的,是三个大的科目——历史、哲学、诗歌。(注:此处的诗歌应理解为艺术)
人们用“浩瀚”这个词来形容知识的无穷无尽,这样说明我们个体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知识。
因此,我们就不得不根据自己的情况对获取到的知识进行筛选、归纳、总结,按照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的需求,优先处理适合个人发展的知识,构建符合自己个人的知识体系。
也有人说,人和人最根本的不同,就是知识体系的不同。
2.如何搭建个人知识体系
1. 第一重境界------获取、筛选、记录
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因人而异。书籍、培训、网络、讨论等等都是知识获取的途径,然而不同的学习方式获取知识的效率是不同的。
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Edgar Dale)1946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学习金字塔”理论。“学习金字塔”用可视化的形式形象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做过类似的研究,得出了与之相似的结论。
筛选知识:根据自己需求,对获取到的知识进行筛选。可以根据知识的重要性、紧迫性、应用性等等几个维度进行筛选
记录知识:记录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康奈尔笔记法(5R笔记法)、荧光笔记法、“空雨伞”方法等等
2. 第二重境界------ 整理、强化
罗振宇提到,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大变革的时代,“人类整理知识的速度将远远落后于知识产生的速度”。
区别于知识的筛选和记录,知识的整理和强化是打造个人知识体系的关键。知识的整理就是建构起结构化的知识体系。这就不得不提到结构化方法。
1、整理知识,建立体系。首先,按照知识的类别、应用、重要性进行初步整理,并删繁就简,去粗取精;再次,对初步整理过的知识进行归纳进行归纳和总结。
2、强化知识,组建模块。建立框架 -- 填充模块 -- 模块间相互链接
3. 第二重境界------ 应用、分享、创造
应用、分享、创造知识。使已经形成体系的知识不断的进行应用和更新迭代,保持知识的效用和准确性,并创造新的知识(方法)。
日本知识管理大师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将知识划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两类。所谓隐性知识包括信仰、隐喻、直觉、思维模式和所谓的“诀窍”;而显性知识则可以用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语言进行传播,又称为可文本化的知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有很大区别:前者通常是有形的,也容易被学习掌握;后者则是事物固有的,很难用语言表述和交流。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也在相互的外化和内化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获得、整理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