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晚了几年,才开始认识罗永浩

看过罗永浩的《长谈》�,发现和自己之前的“推测”相差很多,这是一个讲事实和逻辑而不是讲情怀的人。�罗永浩在访谈中几乎全程开启元认知能力,审视对方的问题,审视自己要传递的答案,让我学到很多,比如“创业使人脱敏”,再比如“通过刻意实践内化读过的知识”。一个能这样思考问题的人,不会是做了锤子之后才开始的。那么,为什么我的“推测”有误,以至于这几年没有从罗永浩身上学到知识?进一步,之后如何避免类似的“推测”错误?

之前我没有将注意力放在罗永浩身上,基于以下几点:

  • 罗永浩的理性粉丝不多;
  • 我对谈“情怀”�的人比较警惕;
  • 方舟子质疑罗永浩,我相信方舟子的信誉;

罗永浩的理性粉丝不多

确切的说是: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理性粉丝比例不高。原因可能是:理性的声音不被媒体喜爱,理性的人抱怨少。罗永浩除了理性思考,还喜欢媒体炮轰,媒体炮轰这个属性迎合了很大一部分非理性、不开心群体的心理。如果罗永浩不知道这个群体的存在和影响,是思考能力的问题;如果知道但没有主动划清界限,还是思考能力的问题。这一点方舟子做的比较好,方舟子对自己的支持者客观、不客气,因此同样在媒体炮轰,支持者的质量就要高得多了,能得到高质量群体认可的人,自然是值得研究学习的。《长谈》时期的罗永浩开始和非理性粉丝划清界限了。

我对谈“情怀”�的人比较警惕

对我来说这是本能,比如我对柴静的节目提不起兴趣,看过几个标题就给胡玮炜的文章拉了黑。谈情怀是不想用事物最本质的东西做交换,是想让人做慈善。这里我犯的错误是罗永浩有理想但没有卖情怀,是媒体在说他卖情怀,媒体眼中的罗永浩和罗永浩本人是不一样的。这里可以把媒体当成不理性的粉丝(黑)看待。这教育我:一要对媒体(迎合乌合之众)保持警惕,媒体不应作为我的论据来源;二不要道听途说,要看当事人怎么说怎么做。

方舟子质疑罗永浩,我相信方舟子的信誉

为了提升效率,在特定领域需要选定一些参考系,方舟子是我在多个领域的参考系。�方舟子和罗永浩争论,我想当然的认为罗永浩不靠谱,直到上周看了方罗之争的详细内容,才发现都是鸡毛蒜皮,不涉及本质。这里我犯的错误是:我给方舟子打的标签是理性诚实(大前提),罗永浩和他争论(小前提),那么罗永浩就是不理性不诚实(结论),这是逻辑不通的,因为没有仔细考察争论的内容,三段论的大前提成立,小前提不成立,得不出结论。这教育我:一论据要落到实地,这里我甚至没考察争论的内容,实际去看看,往往和想象的大不相同;二要警惕提升效率带来的准确性损失超出预期,更后怕的是对损失的程度全无感知;三要警惕犯小前提不成立的逻辑错误,比如一次争论后全盘否定和自己对立的人或事。

逐条审视下来,回答标题对自己的提问:我在罗永浩足够成熟之后开始研究学习他,正合适。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知乎上有一个提问:为什么罗永浩和他的粉丝都对这个世界充满敌意? 他是一个什么人? 一个讲相声的英语老师,传销讲师?...
    帆且留住阅读 8,227评论 5 26
  • K-近邻算法 k-近邻算法简单、直观:给定一个训练数据集,对新的输入实例,在训练数据集中找到与该实例最邻近的k个实...
    SmallRookie阅读 1,267评论 0 0
  •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个最重要的她 如果你爱她,就请照顾好她的胃 三月八日,是她们的节日 一份美食,一份简单持久的...
    邻居知道阅读 1,319评论 0 0
  • 有一种懂得,叫流水知音; 有一种相逢,叫一见倾心; 有一种了解,叫知己知彼; 有一种默契,叫心有灵犀; 有一种微笑...
    薄荷薇薇安阅读 1,007评论 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