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字体验情感,以生成触发生成

      周五上午的语文课,学《下雨》,这是一篇故事性和画面感都比较强的课文,上午是第四和第五课时,重点目标是朗读和理解课文。

      在复习了本课的生字后,我们开始进入正题:学习课文。第一段,作者就直接的写出了奶奶“心里很急”,学生们也非常快的找到这“表示心情”的句子,也能大声地回应我关于“奶奶为什么很急”的问题,他们也都能跟读或朗读,嘉还能尝试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第一段的意思,看来今天这节课有点“开门红”的意思。

      第二段刚开始,课文呈现了“嘭嘭嘭”,我和学生尝试模拟这个声音,在敲桌子、敲黑板的模拟中,学生超水准地发出了“咚咚咚”“噔噔噔”“叮叮叮”“嘭嘭嘭”等一系列的拟声词,整个教室既吵闹又有序。随后,我带着学生们一起读“奶奶拉开门,小玲蹦着跳着进来了”我问:“谁来扮演小玲,给大家表演一下‘蹦着跳着’?”“我来”,宇一马当先跑到讲台上,“好,我演奶奶,你演小玲,敲门记得嘭嘭嘭。”一切照着我的预想在推进,直到我打开门:目测140斤左右的宇高高跳起,又稳扎稳打地砸在地上,嘴上嚷着课文里的“蹦着跳着”,一瞬间,“奶奶”本人只觉地动山摇,一下想起在遥远的初中,物理老师讲的“共振的威力有多大”……好在小玲很快进了家门,结束了他惊天地的表演。“奶奶年纪大了,谁能换个方式来演一演蹦着跳着?”当然可想而知,泰、婷、楚前仆后继地展示了不同形式的“兔子跳”……我和梁老师看着他们跳,笑得肚子疼,我也在琢磨“蹦着跳着”怎么突破呢?

      下课铃适时想起,我想了想,去隔壁“尖子班”找到宁,“宁,你来演演蹦着跳着进教室”,然后,我就又看一次同款“兔子跳”,看来,方法需要调整一下……

      最近都是连堂课,上课铃声响,我跟同学们讲:“告诉你们一个秘密,今天中午我让食堂给你们准备了鸡腿!”“耶耶耶”,看着大家的笑脸:果然还是吃的有吸引力,“泰,快快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梁老师”,然后,我看到了我期待已久的、绝对符合标准的、两腿交替的“蹦着跳着”!“同学们,快看,泰就是‘蹦着跳着’去找梁老师的!”

      虽然想到可能这个方法比较好用,但实在没想到这么“立竿见影”。

    “泰,刚才你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很开心啊”

      “好,咱们再来读读课文:奶奶拉开门,小玲蹦着跳着进来了。”

      “你们觉得这句话应该读出怎么样的语气?”

      “开心的呀”

      “你怎么知道是开心的?”

      “因为课文里写的蹦着跳着啊”

      “小玲没有带伞,下雨了会淋雨的呀,为什么这么开心?”

      “不知道诶,她好奇怪啊”

      “对,奶奶肯定也觉得有点奇怪,请你试着读读后一句话:奶奶摸着小玲的衣服,奇怪地问“小玲,你的衣服怎么没有湿?”

      就这样自然而然的,同学们体会到了故事里人物的情绪:小玲很开心,奶奶从着急到奇怪。

      随后,第三段,讲述了送小玲回来的是小敏同学。这一段内容很简单。我问同学们:你觉得小敏是个怎样的人?

    “好人”“帮助同学”“热心”

    “哇,你们好善于发现别人优点呀!那这么优秀的小敏,你愿意和她做朋友吗?”

      “我不愿意……”宇森森地说。

      “啊?为什么?”大家都很不理解。

      “因为她不好看”

      “你好看?!”婷马上说(婷怼怼上线很及时)。

      “哈哈哈哈,这反映绝了绝了!”我和梁老师一起捧腹大笑。

      虽然这个话题并非是本课原定的目标,也真是没想到会有人会说出小敏不好看(书上甚至连小敏的插图都没有),但我依然打算就这个话题和同学们讨论一下,“同学们,你们知道宇这种行为叫什么吗?叫以貌取人!你们觉得好不好?”“不好不好!怎么能这样呢?”

      “为什么不好呢?”这时候大家都沉默了

      “同学们,你们觉得菠萝好吃不?”

      “好吃”

      “那菠萝皮都是刺,很容易扎人,好看吗?”

      “不好看”

    “那如果你因为菠萝不好看就不吃菠萝是不是你就吃亏了?”因为时间有限,我尝试从食物和“利己”的角度帮助学生思考。“你们觉得我说的有道理不?”

    “嗯,不能……”“以貌取人”我赶紧补充。

    “那我们继续来看课文,小敏送没伞的小玲回家,如果你是奶奶,你觉得她怎么样?”

      “优秀!”“棒!”

    “你们觉得奶奶会夸奖小玲,我们看看课文里怎么写?”为什么一直同学们夸奖小玲呢?因为下一段涉及到了学生还没接触到的新词“称赞”,我用夸奖、表扬这类学生常接触的词语和行为,以“旧知带新知”的形式,帮助学生快速对新词有个初步的了解……

      就这样,下课铃声响起,两节课的时间,因为几个小插曲并没能完成预期的进度,但是课程结束后,能看到学生从不知到了解的过程,感受到学生在思考和成长,而我也再一次感受到和学生互动“小快乐”,这里有教会点滴的成就感,换个方法再试一次的趣味感,和不断生成带来的惊喜感。虽无百感但也交集出独有的感触,“别有一番滋味”也“别有一番快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