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书,你能从一两句零星的对白,慢慢进入一个场景,出现越来越多的面孔。闲聊出越来越多的故事,《仿佛》就是身边的八卦,最终自己被这个恐怖的世界包围。这个可怕的世界就在身边,你彷徨,想呐喊,然而,声音继续淹没在这一片黑暗里。
零丁洋里叹伶仃,彷徨书中泣彷徨。
看着一个个充满理想的人,被现实的困境所钳制,最后化成自己曾经最讨厌的人,有一种悲凉积在心间。
鲁迅先生写的不只是他生活的那个时代,跨越时代到今天,我们在百态众生中依然能看到淳朴勤劳却被生活重创而喋喋不休的祥林嫂,看到曾经意气风发却被现实摧残的唯唯诺诺的吕玮甫,看到孤独洁癖的灵魂最后却为五斗米折腰的魏连殳,看到在爱情里极端自私逼死爱人却后悔终生的史涓生。他们不再是书中的人物,当我看到他们,他们似乎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生活在我的周围,或者说有些人物就是我自己。
祥林嫂、子君、魏连殳、爱姑,还有阿随和油鸡,都是命,在旧时代里彷徨。
时代“环境”“塑造”了不同人的命和运,或许伤感和悲戚,但这完全符合当时的社会现状。祥林嫂失夫失子后以死换取“祝福”,子君那“明白的、坚决的、平静的”爱在“真相”中消逝,魏连殳的官运、阿随的被抛弃自己爱姑的“演讲”等等都是不清不楚的。
天命不可知,人生多彷徨。
《彷惶》,通过各种人物及故事,更多的是对社会现实的迷茫。清末民初的那个年代新鲜事物潮水般涌来,旧的体制、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哪些是对?哪些是错?就像现在的社会转型一样,无法预判孰是孰非,若旧的如果不能包容新的,公道自在人心。
《伤逝》,人必须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对于涓生来说,爱是知音间的琴瑟和鸣,是理想路途里的相知共赴;对于子君来说,爱是放下自己去照顾好爱人的生活。所以同居后,现实的柴米油盐让子君不得不围着灶台忙碌沾满人间烟火味,而涓生就渐渐对如此不聊文艺不看诗书的子君产生了厌烦。
想到《幸福的家庭》里那个在笔尖幻想理想伴侣的男人,要求一个不为白菜忧愁,不为为儿女琐事烦闷的妻子,要她饱读诗书又自有一个物质丰裕的生活。这样的想象总是美好令人向往的,却总是难求的,生活常常比我们想象得要顽固,并去吞噬我们的爱和理想。
或许爱自有它强大的力量,《伤逝》确有鲁迅先生当年略带悲观的爱情观的影子,他觉自己不配去爱,或许是怀想自己没有在现实重压下坚持爱的能力。
整篇文章充斥着涓生的悔恨,可“不爱了”这件事又能苛责谁?子君也未必变了的,她仍旧爱着,也仍旧坚持着自己,所以最后才走了,可惜终于死了,或许在今天这位女子的出走是可以自食其力好好生活而不至于是又飞回了牢笼,她只是生错了时代。
《孤独者》,让人心情郁结难解,人的孤独,从自己到所有人,知道没人能摆脱更让自身陷入一种无力里,哪怕孩童身上也怀着这样那样的不好而显得更没有希望的社会。
不过最后他突然想通要活下去了,这种“活”其实和死一样是极为悲剧意味的冲突,他一改过去的谦卑和寂寞的生活,而把自己塞进欢愉热闹里,反倒映衬出了可怜和孤独。这不就是人生的悲剧,叔本华说,正因为人最终的悲剧结尾,所以过程中的短暂的喜剧感倒更是悲哀的了。
《祝福》里,写了这么一句,无聊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对于双方来说都是好的。读完这句倍感凉薄,以至于这种悲哀彷徨的心境就影响了读这本书的始末,甚而延续到今不知何时能弥散。
好像我们都能感觉到,人生很多问题就是求而不解困扰着我们的,但他们从来不是可与别人细说的,也从来不会因与别人谈论而少了,他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上生活里,至于我们每每,进退踟蹰、无措彷徨。
陈丹青在阅读后记中写道:
将近五十年前,1966年,“文革”爆发,所有孩子高兴地辍学了。我猫在阁楼的昏暗中,一页页读着鲁迅的《呐喊》与《彷徨》,完全相信沦亡的孔乙己、疯了的祥林嫂、被斩首的夏瑜……都是旧中国的鬼魅,我一边读,一边可怜他们,也可怜鲁迅:他居然活在那样黑暗的年代!
这情境颇令人动容,“在阁楼的昏暗中读鲁迅”,他一定是被书中的众生深深吸引了。他也很幸运,用他自己的话说,那时没人摁着他的脑袋告诫他,孔乙己和阿Q代表什么。
是的,只要上过学的人可能都有类似的经历,因为应试的导向,我们在语文课上读鲁迅,大多时候是在分析所谓的“意义”,却缺乏了对于文学本身的关注,以及培养自己阅读的愉悦感,和对于阅读的渴望。
或许这也是为什么如此伟大的著作,在当下却少有人问津的原因。这不仅是鲁迅的悲哀,更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悲哀。其实,无论是故事性,还是描写性,鲁迅的小说都远胜现在的任何一本畅销书,也许是因为他对人性、对社会的深刻的批判性,读起来略感沉重,才让他在这个喜欢轻松喜乐、娱乐至死的时代难于立足。
虽然鲁迅的时代与我们相隔一世纪之久,但总觉得鲁迅的书并不局限于他所处的时代,他的呐喊是穿越历史,面向所有人的,可当时也好现在也罢,大多数人却捂起了耳朵,又怎能不令大师彷徨。
有时候想起这些伟人都有种想哭的冲动,一种是心疼,当时的中国千疮百孔,先驱们所遭受的苦难不是我们能想象的。另一种又是感恩,今天的中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极速前行,这一切都是在他们的努力下得到的,十分来之不易。我想,铭记他们,也是对他们的致敬,也是对自己的警醒,要珍惜今天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