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手和扣手的问题
我们先来想想作为家长自己如果工作压力大、事情不如意,却又得要坐在办公室或书桌前奋战的感觉是怎样的?每当这个时候,你发现自己会不会出现很多小动作呢?
吃零食、抓头?抖腿?还是干脆想看电视剧?……
大人尚且感受到的压力,那么孩子也同样会感受到压力,孩子面对不熟悉和不习惯的情境时,虽然没法表达出那个是什么,但心理却会感受到压力和焦虑。从心理学上来看,这是一种人类正常的心理机制——每当遇到压力和焦虑时,就需要做点什么来排解——特别是儿童,更会收到许多天生的内在焦虑所限制:包括潜意识里头对未知世界的幻想、对父母亲关系的幻想、对父母亲关系的幻想、对自己可能被害或被抛弃的失落。孩子更多焦虑的是有;没有喜欢我,没人理解我,跟朋友有矛盾。
孩子可能这样想:
孩子们非常容易在环境改变的时候而焦虑,例如:进入新环境、新学校、换学校等等,他们刚要去适应某种环境的时刻,这种行为常常反应在某种适应上的困难。
l身体有变化,又很难表达
当孩子慢慢长大,最先意识到自己的性别,发现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所以其实,早从三岁左右,小男孩就会产生喜欢摸自己小鸡鸡的举动,还从里头获得舒服的快感呢!这种感觉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接受,有时还会被大人骂,焦虑感当然不知不觉的产生。由于孩子年龄小,这些感受更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只能用行为反应出来。
l 完美特质的自我要求
很多孩子会咬指甲、抠身体的孩子,会有完美主义的倾向和特质。自我要求高,父母也没办法劝解。所以很多家长很头痛:“我没有要他一定怎么样,他为什么自己要求那么高还焦虑呢?”在孩子心理,自己的爸妈或兄弟姐妹或家人,实在是很优秀,而且这个优秀是存在孩子心理的主观定义,让他们不自觉地想要“和谁谁谁一样”,自然就引发他们的自我要求了。
作为家长应该怎么办?
l 先观察,不盲目阻止
大多数家长面对孩子的某些行为,最快的反应就是阻止:“你不要咬指甲”“不要吮吸手指头”“不要扣手”……但咬指甲、扣手指和身体和身体、抓头发等可能的焦虑行为,如果你越想阻止,孩子反而对这件事产生更大的兴趣。
孩子从小到大,成长过程因环境和身心的变化,焦虑是正常的心理发展历程。所以家长可以用淡定的口吻提醒孩子:“把手放下来,不然你的手指会很疼”,先观察,孩子是不是在提醒后,此行为的频率是否降低,如果通过提醒就有变化,说明孩子内在的焦虑是他自己可以控制的,家人就不同太担心了。
l 用人、事、地、物检核焦虑在哪里?
如果在简单提醒后,孩子咬指甲和啃手指的习惯还是存在,而且越来越严重,啃的频率越多,或者指甲越扣越里面,就有很高的机率是因为内心有让他焦虑的感觉,却又难以用言语表达。家长们可以怎么办呢?我们用人事地物,来检核孩子是不是发生不一样的事?其中包括:
1、 人事物和环境的变化:孩子和老师、同伴、家人的关系有没有什么变化?(包括搬家,父母、家人彼此的关系有没有变化)?
2、 失落事件:有没有什么人或物让孩子产生失落感(如:玩具坏掉、宠物过世、心爱的物品丢了)?
3、 特定的时间地点:孩子的行为特别容易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
通过这些检核来找出孩子焦虑的症结点在哪里。然后陪伴、关心,倾听孩子在这些在这些焦虑的心情,真的情况没有改善,就记得马上找专业人员。
用符合情景的替代性行为来避免扩大影响
很多行为是会影响孩子人际关系的。比如说,喜欢把指甲啃得秃秃的孩子、会拔自己的头发的孩子,都可能被同伴视为“怪异的行为”,都会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可以和孩子一起想想,哪些行为可以代替现在的这些行为。例如:扣手指的孩子,我们可以在他手指头上贴透明胶带,让他扣胶带、而不用抠指甲;拔前额头发的孩子,我们可以叫他改拨后面头发的样子。就不会一副光秃秃的样子。有的孩子紧张手无处安放,可以手里拿个减压球捏捏;一样是透过行为来满足焦虑,但所需的“替代性行为”却是让安全度增高。
孩子的焦虑很难通过一天两天就能改善,需要家长和周边人的耐心,家长们不要着急,焦虑感一旦获得倾听,复原都比想象中快的多呢(平均要六到八周的时间) 但更重要的是,孩子的焦虑行为——有时实在提醒家长们,记得多带孩子到不同于平日生活环境的区域走走,接触一些他平常不会接触到的人事物,有助于孩子在新奇中学习放松,打破原本焦虑的思维。
我们不能做或说:
l 你不要再咬了!
l 你不要再让我看见你在咬指甲!
l 打小孩的手,以示惩罚!
l 用责怪、埋怨、烦躁的口吻不断唠叨当下的情绪行为:“你怎么又咬了”…..
当一味的禁止讯息,焦虑引发的行为,孩子通常很难自我控制,而且当遇到禁止或惩罚,会让他们更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