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雷蒙德•钱德勒(1888-1959年)不幸在44岁时就去世的话,除了一系列失败,他在这个世界上将不会留下什么痕迹:年轻时他曾在英国海军部短暂供职,后来离职尝试做自由撰稿人,失败。24岁时,他定居美国,做过许多工作谋生,一战期间加入加拿大陆军和英国皇家空军。34岁那年,他进入戴比尼石油公司担任记帐员,不久升任副总裁;36岁那年,钱德勒同比他大18岁的茜茜·帕西卡结婚(搞笑的是,他一直以为妻子只大他8岁)。过了几年幸福生活之后,钱德勒开始走下坡路。44岁那年,他因为醉酒和旷工被公司开除。
没有别的出路,他开始学写侦探小说。45岁那年,发表了第一篇短篇侦探小说。直到1953年,他65岁时,才完成代表作,就是这本《漫长的告别》。
钱德勒可谓大器晚成型作家。他的小说成就,据谢刚先生评价:
他与达希尔·汉密特一起成功地推翻了英国古典推理对美国侦探小说的统治,开启了美国本土硬汉派私人侦探小说的强悍传统,是为推理史上有名的“美国革命”。
钱德勒被誉为硬汉派侦探小说的灵魂,代表着硬汉派书写哲学的最高水平。他与海明威、福克纳等被认为是美国本土文学的代表,他们共同撑起美国小说最高峰的史诗时代(1920~1950)。
钱德勒在电影方面的成就绝不亚于他的文学,他是好莱坞黑色电影的缔造者之一,他与比利·怀尔德合作的《双重赔偿》被认为是黑色电影的教科书。
村上春树曾说,《漫长的告别》是真正意义上的灵魂交流的故事,是人与人之间自发地相互理解的故事,是人类抱有的美好幻想和它不可避免地引发的深深幻灭的故事。他亲自把这本书翻译成日文,并坦言:
要是我能写出像《漫长的告别》一样的小说,就死而无憾了。
此前国内已经有多家出版社推出过不同版本的《漫长的告别》。我读的是海南出版社2018年的版本,译者是姚向辉。
“硬汉”侦探
《漫长的告别》采取第一人称叙事方式。故事讲述者,“我”,是私家侦探菲利普·马洛。
马洛无意中认识了酒鬼特里·莱诺克斯。当时特里和她妻子西尔维娅已离婚,西尔维娅是亿万富翁的哈兰·波特的女儿,私生活极不检点。不久后,他们又复婚了。有一天,特里手里拿着一把枪来求马洛送他到一个机场逃跑。马洛因此被警方怀疑包庇罪犯,被关进拘留所,但他什么也没说。
之后,据说特里在外地一个宾馆自杀,并留下坦白书承认罪行,马洛由此被释放。回家后,他收到了特里的一封信和一张五千元的大钞。信里特里告诉马洛他没有杀害妻子,但是为了别人的荣誉和他现在的处境,他自杀是最好的结局。
马洛不顾各方的阻挠展开调查。阻挠他的人有律师,有黑帮,有死者的父亲——亿万富翁哈兰·波特,甚至特里本人也暗示他不要调查了。但马洛坚持。
恰巧马洛被出版商雇佣来调查酗酒作家罗杰·韦德失踪案。在调查中,真相一步步浮出水面:原来西尔维亚正是被罗杰·韦德的妻子艾琳所杀,因为西尔维娅不仅夺走了曾是艾琳旧爱特里,也与她现在的丈夫罗杰通奸。特里知道艾琳是杀死西尔维娅的凶手,为了保全艾琳,他甘当替罪羊,并伪装已经自杀,以终止对此案的调查。罗杰发现艾琳杀害西尔维亚,为此精神失落、沉溺酒精,艾琳索性也谋杀了他。马洛指出真相后,艾琳自杀。
最后,做过整容手术的莱诺克斯来到马洛面前,跟他坦白一切。两个朋友就此别过。马洛,坚守自己的原则底线,为了真相不惧强权,无愧“硬汉”称号。
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
这本书超越类型小说,进入文学经典,这是非常难得的。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诸多评论都没有正确地指出来。我认为,关键在于这是一部充满着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的文学作品。
大凡优秀文学作品,一定是超越个人生活圈子,将眼光投向整个社会、整个人类生活的。在马洛调查案件的过程中,钱德勒已经展示了富人阶层的道德堕落,如西尔维娅,放荡到亲生父亲与之绝交的程度。
这还是个人道德层面的问题。作者批判的触角更为广阔。他借哈兰·波特的嘴批评金钱支配的社会:
金钱有个特别之处,数量大了,它就会拥有自己的生命,甚至自己的道德准则。金钱的力量会变得难以控制。人类向来是贪婪的动物。人口的增长,战争的海量消耗,抢夺性重税的无止境压力——这些东西让人类变得越来越贪婪。普通人活得疲惫而惶恐,一个疲惫而惶恐的人负担不了理想。
他批判人类的贪婪、道德的堕落:
我们这个时代见识了公德和私德的令人震惊的退步。人们的生活遭受品质缺乏的戕害,你不可能期待他们拥有品质。
作者借马洛的眼光,批判富人们的虚伪生活:
财产上亿的人在仆佣、保镖、律师和驯良的经理人才的保护下过着奇特的生活。他们应该也吃饭,睡觉,理发,穿衣服。可是你永远无法确定,你读到或听到的相关消息已经被一群公关人才加工过了。……完全没有真正的所谓自在般的生活。所以,这类人的空虚,也不比他们自身的精彩更显精彩,反而倒是他们的空虚,更使他们显得变异的多种多样性,即说变态,或说怪胎!终至堕落于迂腐!
作者对于新闻界的批评也是毫不客气:
它们总在叫嚣的新闻自由,除了极少数可敬的例外,只是兜售丑闻、犯罪、性爱、感官刺激、仇恨和含沙射影的自由,只是政治和金钱利用宣传工具的自由。
他批判那些富豪为富不仁,指斥权力滥用:
不存在什么干净的办法能让你挣一亿美元,……也许最顶上的人觉得他的手是干净的,但一路往下总要有人被按在墙上揍,小公司被斩断根基,不得不低价出售,老实的好人丢掉工作,股价受到操纵……大钱就是大权,大权永远被滥用。这就是制度。也许是我们能得到的最好的制度,但离无懈可击还差得远呢。
他批判法律界:
没错,世上存在叫法律的那种东西。咱们被它都淹到脖子了。它的功能就是为律师拉生意。要是律师不教黑帮老大如何运作,你觉得他们能混多久?
整体上,马洛眼中的社会生活是这样的:
一天二十四小时,总有人在逃跑,总有人想抓他。外面千种罪恶的黑夜中,人们垂死,人们伤残,人们被横飞的玻璃割喉、撞死在方向盘上、碾死在重型轮胎下。人们被殴打、抢劫、勒死、强奸和谋杀;人们饥饿、生病;人们感到无聊,因为孤独或悔恨或恐惧感到绝望、愤怒、残忍、狂热,哭得浑身发抖。
作者的批判是全方位的。正因为这个世界如此混蛋,马洛的坚持、马洛的真诚才显得尤为可贵,显示出一种冷峻的硬汉做派。这种现实批判精神使这本书超越了侦探小说范畴,进入文学经典殿堂。
文笔隽永、洗练
除了批判精神,钱德勒的文笔隽永、洗练,为人称道。初读往往不觉其精巧,但再一回味,便境界全出。全书随处有“金句”,如他感慨人生:
生命的悲剧不在于美丽的事物过早衰亡,而在于它们变得苍老和鄙俗。
他这样描写一个人的命运无常:
我性格软弱,没胆识也没雄心。我抓住铜戒指不放手,诧异地发现那不是黄金。我这种人一辈子会有一个光辉时刻,秋千架上完美的一荡。然后余生就全花在尽量不从人行道掉进臭水沟上了。
他描写马洛与特里的告别的心情:
你深深打动过我,特里,用一个微笑、一下点头、一次挥手和这儿那儿的安静酒吧里安安静静喝几杯酒。感情还在的时候真是不错。别了,朋友。我不会说再见。我已经和你说过再见了,那时候说再见还有意义。那时候说的再见悲伤、孤独而决绝。
当然,最经典的是马洛告别琳达时的这一句:
说一声再见,就是死去一点点。
这就是书名“漫长的告别”的来历。
总之,我认为,《漫长的告别》是一本能带给你非凡文字体验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