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次跟一个妈妈聊天,她说她总是很喜欢给自己儿子买娃娃,尤其是买很多芭比娃娃。
我很奇怪,男孩子不都爱玩汽车、奥特曼之类的吗?
她说她也知道儿子不爱玩,但总是控制不住,看到好看的可爱的芭比娃娃就想买。
我就问了一句,你小时候是不是很期待有很多的娃娃,但是当时爸爸妈妈却没有买给你?
她想了想说,是啊,所以我就买了好多,儿子不玩,我有时候就拿过来看一看。
我明白了,哦~原来是借着买给孩子的借口,来满足一下自己童年未被满足的期待。
01
从小到大,我们总会对世界、对他人、对父母有许多期待。
可能是物质上的需求,比如好看的衣服、娃娃,想要的玩具、摆件;也可能是心理上的需求,比如被看见、被夸奖、被认可……
然而这些期待,却未必都能得到满足。
你是否曾被父母忽视过,长大后变得自卑讨好,总想得到他人的认可?
你是否曾被老师当众批评羞辱过,至今仍痛恨当年他所教的那门功课?
你是否曾满心欢喜的等待父母兑现承诺,等来的却常常是遗忘和推脱?
……
这些小时候没有被满足的期待,不仅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消失,反而会成为执念或心理创伤,影响着长大以后的生活。
所以我们会看到有的成年人还买一些与年龄不符的玩具摆件,有的总是控制不住地容易不自觉的买买买。这更像是买给童年时未被满足的自己。
那些心理上未被满足的需求,迫使我们“过度”寻求周围人的满足。从伴侣、朋友那里寻求陪伴和关注,从他人那里寻求看见与认可。
然而这样的寻求往往事与愿违。他们或因不被理解而遭人厌烦,或因无法满足过度的需求而让他人疲惫。敏感、自卑、脆弱,让站在成年人背后的那个孩子,抱着伤口,原地彷徨。
未被满足的期待,就如同一道疤。通过层层的防御,深深地隐藏在心灵深处。生活中一点微小的事情都能激活早年的创伤体验,让原本幸福的生活陷入“困境”。
02
有一位男士曾经找咨询师求助,说“我知道我的太太工作比较忙,但是每次她加班,我就非常焦虑,有好多好多情绪,所以当她回来我就总是情不自禁的不给她好脸色。”
太太也非常纳闷,明明丈夫知道自己在加班,也到工作的地方来看过加班的情况,为什么每次加班他还是这么不开心。
这样的相处方式严重影响了他们夫妻之间的关系,让他感到很苦恼。
当咨询师询问他关于陪伴,小时候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他想起了小时候的一件事。那时候的他大概三四岁,中午妈妈在睡午觉,他自己一个人玩,那时的他好希望妈妈能来陪他,可是年纪小不懂得如何说。
这样的经历有过很多次,当他长大后便不知不觉将这种想要被陪伴的需求投射到伴侣身上,影响了现在的生活。
未被满足的期待,对我们一生都会产生影响。
回想我自己,似乎也曾有过执念。曾经我对流沙瓶有种莫名的钟情,很想拥有,可是真的拥有了又好像不是那么喜欢了。
当我回想过往,想起了小时候跟朋友一起逛文具店,有一家文具店里总有各种好看的摆件,我们几个孩子常常就在放学后去那里逛一逛。有一阵子很流行流沙瓶,我也很喜欢,看着它就好像看到时间在流动。
可是那时候囊中羞涩,也不想问家里要钱买这么个“毫无用处”的东西。于是只好每次去逛文具店的时候摸一摸,玩一玩。
类似的事情有很多,流沙瓶只是其中一个缩影。但这个执念随着时间埋在了心底,现在长大了,终于有能力买给自己了,尽管其实早就已经过了喜欢的时候了。
03
如何才能放下执念,让这些童年未满足的期待能够被好好安放呢?
我想,把它写下来,是个不错的方式。
过去的我常常忽略书写的力量。总觉得哦,我知道了,写不写的无所谓吧。但是当我真的付诸实践,把自己未满足的期待写下来,我似乎得到了某种心灵上的抚慰,甚至随着书写的过程,能够更清楚的看到自己、了解自己。
通过文字表达,将观念客观化,把无意识的东西意识化具体化,才能更好地直面它,促使自己思考和改变。
写下来,觉察出自己内心的期待与需要。
有些已经不再是现在的需要了,那就放下这些期待,放手让它离开;
有些还在影响现在的生活,那就想办法去满足自己;
当有些需求涉及到其他人,甚至再次产生破坏性的时候,及时发现并告诉自己:我可以有更合适的解决办法。或许有替代方式,或许可以寻找新方法去实现。
前文中那位咨询的男士,当再次遇见太太加班的情况,他可以不必让自己过度焦虑或对太太发火,而是可以跟太太约定好加班到什么时候,或者在加班间隙跟他聊聊看自己都做了些什么,这些都极大的增加了他的安全感。
04
当我们开始处理那些在成长过程中,未被满足的期待和需要时,会渐渐感觉到自己似乎从一重重的束缚中走出来,呼吸变得更顺畅。力量也将逐渐生发出来。
真正的治愈,并不是去掩盖这些脆弱,而是去正视它们,接纳它们。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与自己和解,才能真正地放下执念。
你有什么未满足的期待吗?
曾经尝试过如何解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