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初中理科学习的成功者,进高中后成绩却不理想(尤其是物理、数学屡受挫折),书本上的例子都很简单易懂,但是习题与考试却往往有着出乎意料的难度。单门学科的挫折感,会导致学习成绩的整体滑坡,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能不能衔接好,是否较快地适应了新的学习生活,对每一名学生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到了高中没有及时得到有效的指导,一时跟不上,思想情绪上产生某些波动,则会加重脱节的感觉。
高中一年级学生除了学习上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外,其他方面也有相应的变化,必须结合孩子的成长整体地观察和处理问题。
进入高中后,学生对问题思考的范围和深度都有变化,单纯的听家长老师话的慢慢少了,理性思考开始占了更多的分量,在这个时候学生一旦学习上吃力、跟不上便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我们应给以更多的关心和教育。
高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是焦虑
焦虑是由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恐惧等感受交织成的情绪状态,在日常生活中,任何人都会体验到焦虑的情绪状态,高中学生是产生焦虑情绪比较集中的一个群体,由于他们处于一个特殊的年龄段,身心发展都还不成熟,自己调节心理能力也还不强。作为家长和老师,对学生焦虑的关注是非常必要而且重要的,在高一年龄段,语言(尤其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语言)在抽象程度上突变,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知识内容的整体数量剧增,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初中相比增加了许多,辅助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地减少了。这也使很多的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
由于学习被动、依赖心理重,缺乏高中应有的自学能力,用功但不得法,所以不能取得预期的成绩。
学习不适应
高一学生从初中步入高中,学习的课程难度加大,学习量增加,成绩下滑,从而产生自卑感,竞争的激烈,身为重点高中的学生,在初中时,基本都是所在班级、年级的佼佼者,但一进入高中,高手云集,人人都有危机感,人人都鼓足了劲,想找回自己在初中时的位置,但常常事与愿违,理想与现实形成的差距使他们失落、无助、自卑。
生活不适应
初中时,是走读,生活自理能力差,生活都是由父母代劳,他们几乎没有什么独立生活的能力,进入高中,有的同学需要寄宿,很多困难需要他们自己去克服,对于生活中的种种不适应,他们常常不愿意向家长、老师和朋友诉说,只好闷在心里,苦闷不堪。而学习又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要慢慢来,这一切使他们心理负担加重,对新环境、新教学内容、新的学习方法不适应,会产生对学习没兴趣,注意力分散,上课不认真听讲,思维迟缓,情绪消极,学习效率低下,继而产生自卑感。在学习方面和其他别的方面感到自己不如别人,不愿和别人交往,有话也没处说,很容易情绪低落。因此,他们变得缺乏耐心,心情烦闷。觉得自己能力不如从前,做任何事都缺乏信心,生活中不喜欢交际,性格内向,不堪学习和生活的重负,常有被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感觉,常常无端的感到心情压抑,情绪低落。面对学习产生了消极、逃避心理,常为一些小事烦恼,不能自解,情绪不稳,沉默寡言,意志消沉,对什么事都缺乏信心,常常认为自己什么事情都做不好,害怕在别人面前说话和做事,生怕别人取笑自己。孤僻离群,喜欢独处,远远看着别人说笑做事,不愿和同学在一起。
心理状况
兴奋·失落·彷徨
面对新的学校、老师、同学,呈现在高一学生面前的是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深深刺激着他们的感官,使他们对未来充满美妙的遐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初的兴奋慢慢消失了,面对着强手如林的对手,大部分同学的心里感到了失落,能够考上重点高中的同学,大多是初中阶段的佼佼者,在初中他们是老师的宠儿,是同学羡慕的对象,众星捧月般的感觉使他们感到无比的优越,无比的自信。而现在可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第一只有一个,大多数同学感到了失落,甚或产生厌学的情绪,他们出现了心理不适应,表现为无精打采,对学习失去信心,感到自己很无能,甚或憎恨自己,处于彷徨状态。
独立·叛逆·冲动
高一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主体意识觉醒了,独立意识增强了,教师的谆谆教诲,父母的殷殷嘱托,他们觉得非常逆耳,甚至出现了顶撞老师、父母的事情,叛逆的心里非常强烈。他们总认为:你们说得我都懂,我已经长大了!我有我自己的思想,出现了所谓的“代沟”。但他们毕竟处于发展时期,思想上还很不成熟,遇事好走极端,缺乏辩证思维,有易冲动的特点。
丰富·压抑·释放
高中学生的年龄大约16-18岁,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他们的情感世界丰富起来。同时,他们渴望获得友谊,具有极强的归属感,对异性同学有一种朦胧的好感。他们作为新一代独生子女,承载了父母过多的期望,承载了老师迫切的追求,家庭、社会、学校的要求都压在他们稍显稚嫩的肩上。正处于花季的他们,经常感到的是厌烦、忧郁、紧张,于是,在学校中出现了一种现象:早恋,此时他们的情感是最脆弱的,心理是非常敏感的,如何处理学生的恋情,是一个非常棘手的工作。当然,学生释放心中的压抑的方式还有很多,如追星、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