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人鱼很火,但是这里说的和美人鱼没有半毛钱关系。这里我要说的是纪录片《海洋》。
(海报不错)
首先,我不是专业的影评人,全部观点都是源自个人对影片内容的理解;其次,所有内容均为原创,手工码字。如果觉得有用或与我想法一致。希望能够说出你的想法或给一个赞,非常感谢;最后,如果有幸能被转载,望能够注明出处。
作为一部上了院线的纪录片,《海洋》给我的感觉应该是一部制作给大众看的影片,会和正常的纪录片不一样。所以我带着非常高的期待来观看这个片子。(观影过程不是在电影院,而是小型放映室,效果不及影院,但是比电脑电视上好多了)
整个观影的过程中不得不说是一次视觉的享受,整个片子从色彩和构图来说都是纪录片中的极致,几乎就是电影级水平。但也是一次对耐心的考验,片子节奏实在太缓慢。虽然配乐起伏配合画面,将海洋生物表现得非常完美,但节奏感还是太平淡,穿插的解说词太少而且有点生硬(不知是不是中文翻译过来的原因,看的姜文配音版本)。将割掉鱼鳍的鲨鱼丢进海中这一段,应该是整个片子最能触动观众的,但是这样的点实在是有点少,大部分时间还是在表现海洋生物恬静、自在的生活。对于喜欢海洋生物的观众来说应该是享受,但是对一窍不通的就是纯粹的看画面美景了。对于我来说,整个观影过程还是不错,部分内容能引起我的共鸣,节奏虽然缓慢但还是可以接受。
这样的记录片进入国人院线,能欣赏的也只能是小众了。所以我查了下票房……呵呵哒。当然这是几年前了,放到现在估计结果会有些不同。但是我预计票房也不会太高。
当然,票房并不能完全反应纪录片的质量,但是纪录片与市场结合肯定是一个趋势,目前的国内纪录片市场更是如此。《海洋》在国外能票房、口碑双丰收,国内市场却不能消费,这个就是一个大问题了,牵扯的东西方方面面。《舌尖上的中国》的导演陈晓卿说过一句话:“等我们国家什么时候真的能够发展慢一点,人再富裕一点,再不那么着急一点,我想看纪录片的需求会更多。”这里基本就可以诠释一下我国目前的纪录片消费概况吧。
回到影片本身,《海洋》耗时7年,耗资6000多万。无疑是一个记录片的良心之作。内容大致分为两段,前一段主要在表现海洋生物生活与共存,后半部分主要在探讨海洋与人类共存这一话题。立意其实非常纯粹,就是呈现海洋美的一面,希望人类与海洋友好共存。
特别的就是,不像传统纪录片,解说词+画面。《海洋》全程无介绍性的字幕,没有一点对生物的解说。这里我认为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让观众集中精力,关注生物本身的存在,忽略人为附加的属性。但同时也会让观众对内容感觉陌生,也许对熟悉海洋生物的人来说还好,但是对于不是很了解海洋生物的观众,无疑是拉开了距离。(观影过程中,不断被旁边人说,这是什么?这又是什么?汗……)还有一个特别的点,就是影片有简单的剧情,这里在我看来是一个比较失败的地方。剧情几乎和内容脱节,简单的陈述性话外音,反而让我觉得生硬、别扭。除开这些,影片对生物本身的表现应该都是达到了极致,对鲸鱼、海豹、海龟、鲨鱼……,将观众置身于海洋中,感受海洋的宁静宏伟,同时感受到海洋生物的灵动。画面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任何一帧拿出来都是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
看完后,最感触的当然是对海洋环境的保护,对海洋生物的保护。这也是影片导演想表达的,“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一份鱼翅就牵动着一只鲨鱼的命运。人类作为这个地球上的一员,真的没有必要非要吃这些东西,也更没有必要如此残忍的杀害这些生灵。当时观看时还有一点想法:虽然影片名为“海洋”,但是内容全在表现海洋生物。到底是海洋养育了生物,还是生物构成了海洋?
现在好像想通了,没有生物的海洋还能叫海洋么?也许海洋就是全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