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昨天下午开始,手机微信上各个心理学社群的未读消息数量,就在心跳的速度在变动。
原因是上半年国家心理咨询师考试的成绩可以查询了。
按耐住了考试结束后的40天等待。
终于,有人喜大普奔。
同时,也有人暗自悲泣。
我,很幸运的成为了前者。
在后者的阵营里,有伙伴形容了自己的昨天:
上午兴奋不已,下午纠结焦虑,晚上委屈失望,到了最后平静继续。
不同人看似同样的一天,真的不完全一样。
我想说,我懂。
这一次,我真的感同身受。
因为在过去的100天里,尽管我从未想过要在朋友圈里晒个牛逼,也不敢想以后可以挣着一小时千八百的咨询费。
我始终对自己说:努力就好。
但在输入准考证号,敲入回车键的那刻,心跳的加快和害怕的闪念告诉我:
自己其实是渴望结果的。
1.
2月6日,快递小哥把全套教材课本送到手上。
2月12日,我开始了第一天的备考。
除了学催眠的闺蜜,做保险的姐姐,和研究生的老师。
只有我,知道自己参加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试。
拒绝了大部分社交,和爸妈只字未提,开启了闭关修功的模式。
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
我下定决心,要用100天的时间专心系统的去学习心理学。并顺带拿到资格证书。
而这件事,对我来说很重要。
我想,如果一件事对自己够重要,在决定被触发的那刻,你所思所想的就是如何去完成它,甚至连昭告天下的简单仪式就可以完全跳过。
从小到大,我手上的证书并没少过。
毕业证、学位证、从业资格证、英语口语证...
每一个证都代表着一次大事件的选择。每一次选择父母都从未缺席。在每一次决定之前我都会想告诉他们。
记得有一次聊起这事,我一个好朋友感到很奇怪。
他说,自己工作后,做决定就很少询问父母了。
不是不尊重,而是觉得选择是自己的事情,而能让父母放心的是你可以“后果自担”的坚定,而不是事前的“通知”。
他问,你是要征询他们同意么?我摇头。
那他们是可以帮得上你么?我否认。
这个差异让我想了很久。直到后来,我才逐渐意识到。
这其中的区别在于:自己在过往的选择中,从没独立做过主。
就像一个还未长大的孩子,需要拿到父母发给自己的许可令牌后,才能勇敢出门。
所以,当考试念头打定的那刻,我准备好了。
不想因别人的一句冷嘲热讽就内心忧愁;不想因家人的意志而左右了自己的选择。
这一次,只带着自己的心意。
心若旁骛,独自上路。
而这一次,也是第一次。
2.
每个想要学习心理学的人,多少都曾被卡在心理矛盾的冲突中。
而当时的那个我,如同缠在蜘蛛网上的飞虫,弱小的身体在不满意的现状里无法动弹。
生活被职业倦怠的频频来袭而按压了原本的生气。
玩社群、学编程,我利用任何可以的尝试,只想要搅动出一个可能的出口。
我越用力,但结果是,我越无力。在乱打乱撞后又陷入找不到方向的黑暗。
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所受的教育。
爸爸军人出身,妈妈对男孩角色期待的刻意培养,让我一直都是个“勤奋”的人。
当天作业不完成不能睡觉,钱不够买新玩具必须挤牙缝的攒,书背好了才可以出门玩...
在那个认知有限的年纪,尽管我不知严格与之后考学、工作的因果联系,但我却学会了遵照执行,并且“不允许”自己放弃。
久而久之,我习得了一种“被动努力感”。
那是一种只有把自己安置在一项项任务中才会心安的感觉。
时间不停,我就不可以原地不动,唯有和它齐头并进,才能不「虚度光阴」。我没有懒人们的焦虑,但却有「停下来」的恐慌。
后来,在开始学习心理学时,我依然如此。
依然用着同样的方式做着不同的事,并期待完全不同的结果。
直到备考的40多天左右。
我工作非常繁忙,连续十点到家的节奏完全停不下来。
都说时间是挤出来的,但我连马桶时间都挤干了,还是完不成每天3小时的学习任务。
更严重的是,多任务并行的连轴转,我疲惫的身体终于出现了系统故障。
全身大面积的红肿过敏蔓延扩散。晚上瘙痒,白天精力涣散。
平时1小时轻松刷完的章节,我却迟迟翻不过去几页。
我隐隐有种感觉,我离彻底当机不太远了。
烦躁、自责、忍耐、克制、平静、再次烦躁......各种情绪和“不能停”的理性纠缠在一起,反复拉扯。
看着书里的案例,我觉得自己就是现实里的那个求助者。
有一天早上,我在脑壳在爆炸的疼痛中惊醒过来。
突然间各种质疑的声音此起彼伏。
你那么拼命,究竟是为什么?
你为的难道就是一个永远都不能停止的未来么?
在这些无穷尽的追求里,你到底在坚持什么?
那些死握的任务,如果撒手了你害怕的又是什么?
......
十万个为什么就像脱缰的野马,一发不可收拾。
自己像极了被活剥的洋葱,一层一层又一层。
眼角流淌的大泪珠子热乎乎的不停往嘴里灌。而脸颊结成的泪廉,似乎为长久的奔跑终于按了一个休止符。
我摇晃着脑袋,反复确认自己的清醒。
我知道,我不怕“好不起来”,
我只是害怕做不好。
害怕承认自己“做不到”的事实,
害怕承认了,别人看热闹的嘲笑眼光,
害怕自己苦心经营的完美形象漏了馅儿。
我双手环抱身体,摸到皮肤下小小的骨头。
那刹那,我第一次觉的“自己也很大”。在不足百斤的体重里,还是硬塞下了一个个的大项目...
等平静下来。
我拿起手机,跟老板请了假,暂停了所有工作,去了医院。
两周结束,再回去上班,重新研究书中的各种精神病症。
老板没发飙,而我也没落下什么。
一切都貌似没变。只是我心里的那份惊慌失措,再也没有发作。
接受。理解。面对。放下。继续。
每个人都有做不好的时候,都会遇到自己的能力上限。
那些超能的人,也曾躲在无人知晓的角落,在一次次接受“暂时不行的自己”后,又笨拙的继续上路。
那个负面的自己,存在于我身体里的任何时候。
我想,带着它,走走停停,心安理得。
3.
抽离,是心理咨询师客观对待求助者,需要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
在和我一起备考的社群里,我曾对一个极度焦虑的小伙伴说:焦虑是每个敏感、有才华的人的必经之路。
我并不是一个习惯送鸡汤的人。
只是当时我看到的她:是每天认真笔记,努力画导图,用心去和群内伙伴互动的一个人。
从这些行动的表达里,我觉得,她并不是一个行动跟不上思想的“过度”焦虑者,也不是她“自认为的”不够努力的懒惰者。
在真实生活里,焦虑是一个人在感受到生存压力时的正常反应。
看着并肩而站的伙伴,发现你们并没有在同等的起跑线。
假如是直落肩头的运气,你可能会觉得不公;
假如是后天努力的改变,你可能会倍受打击。
无论哪种,那都是一种与他人比较,“感受到落后”的紧张。是即使别人再说一百遍“你好棒”,都无法自动消除的害怕。
心理学中,对有关烦恼是这样描述的:
“烦恼的关键不在于烦恼本身,而在于未能将「我不要烦恼」的愿望变成「我要快乐」的实际有效行为。”
是的,焦虑也是如此。
要想实现「我不要焦虑」与「我想赶上」的切换,靠的是是「有效的行动」。
在我对抗焦虑的各种尝试中,有一个方法最简单。简单到只有朴素的三个字:写下来。
过去的几十天里,在不同的白纸上写过:
害怕自己刷看不完书,害怕看了又忘记,害怕老板询问我还没动笔的报告......
有些一时难以改变,比如遗忘。但有些则可以立即解除担心的警报,比如马上动笔。
我发现,当一个个提心吊胆,忐忑不安跌落纸面时,焦虑的神经就在“能改变就做、“不能就接受”的分拣中松弛下来。
与我躺在床上目视天花板的自责不休眠相比,仅仅是“写”下焦虑事件,都是一个「有效的行动」。
恐惧、嫉妒、内疚、焦虑等任何我们害怕的负面情绪,都存在于我们「构建出的想象情景」中。
但最终也会「因行动的步伐」而将我们自己拉回现实。
不抗拒、不排斥。
看着自己跳到旁边,冷静的去抚摸漂浮的情绪,告诉他们“我都在”的温和模样,真好看。
4.
这些天,我揣着无数个困惑,在文字的解读中找到了部分答案,在大脑的追问下寻到了些许因果,在情绪的错落中又回落到平静。
学自尊,我看到了那个面对成就也不敢认领,自卑的自己;
学自我,我看到了那个向不同人确认他们眼中的“我”,朦胧的自己;
学印象,我看到了那个为投其所好不断更改自己,讨好的自己;
学从众 ,我看到了那个不害怕对偏离群体的恐惧,坚持的自己;
学爱情,我看到了那个在依恋利他和亲密三者间,找平衡的自己;
学意识,我看到了那个因刻意压抑而产生心理冲突,纠结的自己。
……
每一个都是我,每一个都发生自不同的时点。如同被植入的源代码,在一点点的被我破解。
少了起伏情绪的感性,添了几分理性的加持。
我想,这100天里,心理学不能带我走出我不想要的现状,而我也没有长成一个不留残次的完美样子。
我只是在各种零碎的记忆里,拼凑着过往的自己。
也许是更理解了自己的过去,才能更坦然面对自己的现在。也才可能从容的去憧憬不确定的未来。
早上,我给爸妈打电话。
他们还是用着“祝贺你”,来表达着从不需证明的支持。
只是这一次,只有我知道,自己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看着眼前的二级心理咨询师的证书,就像是自己「曾经」来过证据。
仿佛若干年前毕业的那年。
自己将礼帽抛往天空时的欢呼,拼命用照片给美好打上记号的那一个个时刻。
我第一次把自己过成了想要的样子。
那个时而恐慌,时而焦虑,时而平心静气,一路跌跌撞撞,但最终还是努力坚持下来,最真实的自己。
故事还没有完,路也好会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