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1//
昨天刚想睡觉,在纽约的YIKO给我发来消息:
「沃日,一个广告看得我都小小的泪目了。」
我很不屑地点开看了一眼,不就是不会做番茄炒鸡蛋,求助了一下父母嘛,这种简单的菜我可以做好几盘好吗?
就在我想关掉视频取笑他是不是国外西餐吃腻了,想找个借口回国时,画面正好切到「时差12小时」的那一刻。
这个刚到美国8天的大男生做好番茄炒蛋,开心地和大家开始了轰趴。
菜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地喜欢和夸赞,突然友人提及了美国和中国的时差是12个小时,他才意识到大洋那边的中国彼时是凌晨四点多。
有那么一瞬间揪心的是当他意识到时差看手机时,满屏都是那边母亲关怀的话,他却忘记了回复。
直接泪目的是他愧疚地只说了一句:「谢谢妈妈,很成功。」时,那边他的母亲秒回了信息!
你可能永远等不到你喜欢的那个人秒回消息,但唯独爱你的家人会为了你随时待命。
Chapter2//
越来越多的刷屏事件,可能原本没有那么感动,甚至只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可偏偏就是这些细微的感动总能以最简单粗暴的形式直戳我们的软肋,直抵内心深处。
因为我们越来越忽略着最该重视的很多事,比如:亲情。
这个番茄炒蛋的暖心视频,网上也出现了很多面的讨论声:
这哥们怎么去的国外留学,
百度一下也会做。
有那么难?
非给父母找麻烦让他们担心。
没有感动,
只知道大半夜打扰已经步入中年父母的睡眠。
有毛病吧?
有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我觉得才是成长吧?
不然就算飞到火星也是废物。
他们义愤填膺,似乎理智地控诉了这个男生放到生活中显然很无知,不懂事。
可大多数人还是被这则暖心的广告,赚了很多眼泪,尤其出门在外远在异国留学和工作的人,都在看到的一刹那,觉得很戳心。
留学党的眼泪已经流到脖子上了。
被感动的一塌糊涂,
大晚上嚎啕大哭。
妈,我很好,每天都吃肉,
我没生病,钱够花,
不用给我打钱了。
同学羡慕我可以见识外面的世界,
我羡慕他们每月可以回一次家。
有一些网友还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一个人在外生活了五年,其实早已学会了很多菜,但仍然习惯在做菜前打个电话问妈这道菜怎么做,其实不是不会做,只是想告诉他们:
儿子在外面过得挺好的,会自己做饭,吃得饱穿得暖,你们放心。
走之前我妈对我说:“把妈妈带进行李箱一起带走吧”。
刚到美国的时候,觉得和中国同学住在一个宿舍不会想家,结果一个人半夜打开百度地图,用卫星地图看着自己的家乡自己的小区。
抱着被子哭,把室友吵醒,你能想象一个一米八的浑身纹身的肌肉汉子,抱着室友哭说自己想家。
在美国呆着,回上海第一件事儿就是吃饭,吃中国饭,最次的饭也行。街边小店里的一盘青椒炒肉饭吃哭我。
在国外吃饭,吃着吃着就跑到垃圾桶边上吐也吐不出来,号啕大哭。
这不是单纯的可以用语言描述的感觉,想家,想家里的所有。
恨不得马上搭飞机回国。
感动我们的不是视频中跨着时差教会了一道简单的饭菜,也不是告诉我们出门在外,会做饭有多牛B。
而是世界再大,你走再远,都别忘了家中爱你的人对你的牵挂,在随时随地等你回家。
Chapter3//
上个星期我在北方家里待了一个月后打算回成都,我有个习惯:喜欢晚上坐飞机。
这次也不例外,不巧的是乘坐的航班晚了2个多小时,抵达成都时候已经凌晨快三点了。
当我下飞机打开手机时,看到亲妈给我发来的很多条消息,问我是不是安全到家。
当我刚发消息让她快睡的时候,亲妈瞬间秒回了消息,一定要等到我从机场回家才肯睡。
第二天亲妈说我走的那天晚上,她不小心摔坏了家里的镜子,所以总有着不好的预感,害怕我独自出行会不安全。
那时我就决定以后不能晚上乘坐飞机,于我而言是习惯,甚至还带着任性,而对关心和爱自己的人来说,那是忐忑不安的等待,百感交集的关怀。
生活中有一个现象很常见:
作为孩子的我们出门求学在外,总是被父母牵挂,刚回家时,像个祖宗一样好吃好喝被对待。
没等几天,就会因为父母的唠叨和琐碎的小事开始了争吵,甚至还被指责带回家中的不规律作息以及做家务偷懒等很多毛病。
我们也无一例外地把最坏的脾气,最差的一面,都留给了最应该好好认真对待的家人。
过去我一直认为是自己总长不大,才会让家人操心。
原来不管我们成长到什么年龄阶段,变得多强大多独立,在父母的眼中,孩子永远是孩子,永远有着在不同阶段,他们担心的事。
记得亲妈有一次对我说:
「忘了从什么时候一下子长大了,可能就在你外公去世后,一夜之间觉得自己再也不是孩子了。」
END//
有很多事,我们总以为来得及,可想起的那一刻总是后知后觉,迟了不止一些。
这些后知后觉,都会告诉我们:
你再快,都还会有那么一些人和事来不及对待,而太多的爱也始终经不起等待。
最后给大家安利一张番茄🍅炒鸡蛋🥚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