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自身,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
简单记录一下目前量化自身的方法。
时间都去哪儿了
RescueTime
我大部分的工作都和计算机有关,通过RescueTime,可以在后台自动记录我在什么软件上花费了多少时间、看过哪些网站、时间分布等。每周汇总时,就可以知道,哪一天晚起了,哪一天熬夜了;哪一天刷网页刷多了,哪一天工作效率暴表等等。此外,RescueTime还不仅仅只是跟踪时间的去向,还会对应用场景进行分类,如创作、娱乐等,而不同的应用场景有不同的效率指标,如高度专注、专注、分心、高度分心。对于不能识别的小众应用场景,则可以自己设置,而其他用户的设置也会影响到自己的新场景,也算是众包识别了吧,很智能。
Toggl
RescueTime是被动自动记录,而Toggl是主动记录,一键记录时间。我计划花半小时,但是实际上可能花了两小时,要纠正自己对工作的错误预期,才能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时间。这种预期需要有数据作为支持,而Toggl可以说是为此而生,安装了插件之后,可以识别大量的网页应用,如Gmail、Todoist等,一键记录当前任务开始或结束。
其他搭配应用
StayFocus
每个月按照RescueTime里的分心列表,把相应的网站加入黑名单……工作时间之外限制访问。对于我这种以Chrome为主、辅以Firefox和IE的用户,还可以开启防修改设置,开了以后基本输不对修改密码。
Todoist
用的是网页版,和Toggl一起使用。在Todoist上规划要做什么,而Toggl记录正在做的事。
IFTTT 和 Zapier
RescueTime、Toggl、Todoist等国外应用有一个很大的优点,是开放了API接口,让更多的应用互联互通。比如通过IFTTT把Todoist里完成的任务记录到Evernote中,一个自动日记就出来了。至于Zapier,则被用来转发RescueTime的每周汇总报告。
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