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接到儿子的电话,说驾驶证的快递到了,要我帮他收着。我顺便问他考的怎么样,儿子说不怎么样,瞬间我的心一沉,问儿子怎么回事?儿子说晚上看了好久的书,可是复习的题目考卷上一个也没见着,所以说不好会不会及格,还要看运气。听完儿子的话,我的大脑又开始编织了,看吧,平时不好好读书,期末挂了两科,补考居然还没把握,这分明是毕业证都拿不到的节奏啊!寒假都干嘛去了,怎么都不知道好好复习呢,这孩子,什么时候才能醒悟啊,什么时候才对自己的学业上心啊……这样想着,内心充满了对儿子的批判,说话的口气也变得很沉重,你知不知道补考不过的后果很严重?别到时候毕业证都拿不到?早你干嘛去了?怎么不好好复习呢?最后也不知道该和儿子说什么了,叮嘱着儿子要好好读书之后就和儿子byebye了。
挂了电话,心里有点堵。但马上意识到自己匮乏之处。心里想着如果是应童老师面对这样的情景,会怎么应对?绝对不会象我刚才那样,完全是无意识的条件反射。并且言语干涩,词语苍白。想着自己刚才对儿子说的话都是些陈词滥调,自己都听着有点腻,更何况儿子呢?好吧,现在我就化身应童老师,看看下一次我该如何去面对儿子,去激发他的对学业的热情和责任心。
首先不绕进这个事实,停止大脑的编织。意识到这些都是儿子的生命体验,要对他学业负责的是他而不是我。其次给儿子一个正面反馈,一个晚上他都很认真的看书,最起码这个晚上他是抱着一个积极认真的态度来面对这考试的。他还是想考好的。最后用发问的方式让儿子反思自己。
于是我开始设想下一次的对话情景:
“儿子,今天考得怎样?”
“不怎么样”
“能及格么?”
“可能要看运气,昨天我看了一晚上的书,可是居然一个题目也没考,要是考了,我肯定可以打七八十分”
“妈妈刚才听你说昨天你看了很久的书,感觉你对这次考试还是很上心的。不过我想问你,为什么你看了一晚上的书都感觉不太好反而要凭运气呢?”
“也许想考一个好成绩在于平时的学习吧,而不是考前抱佛脚”
“那你以后决定怎么去做呢”
“平时认真学习,稳扎稳打”
“为什么你以前做不到呢”
“控制不住自己,总想玩游戏”
“那你有什么好办法来约束自己吗?”
“你准备采取什么行动措施?需要爸爸妈妈的帮忙么?如果做到了你会如何奖励自己?你会遇到什么障碍?你有什么资源?你会怎样利用?如何超越?”
……
我想如果是这样一番对话,那么沟通之后的效果就不言而喻了。应老师常说学问不是用来听的,而是要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中用出来,否则学问永远是别人的学问,在你这只是一个概念而已。
今天有幸在应老师的VIP实修群听应老师给我们开小灶,每次听老师的课,都有醍醐灌顶之感。孩子是来成就我们的,检验我们的,你要改变的不是孩子的行为,而是想该如何提升自己的能力,情绪觉察能力,思维模式等等,以前我总喜欢在老师那里找答案,也被老师棒喝过,老师还用心良苦把我封为美好天使,就为了点醒我,让我不要聚焦于问题,而是多看到生活的美好。现在我很少提问了,也不会执着于问题的表象。我常常抱着感恩之心,感谢儿子让我看到自己的不足,让我和儿子一起成长。
感恩生命中有应童老师这样的天使,漫漫长夜,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在应老师的指引下,我仿佛又一次获得重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