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疫情期间闲来无事,手机iPAd看得头晕脑胀,就随手拿着遥控器乱翻电视,忽然就看到了那部十几年的老片子,《幸福像花儿一样》。我这人有个毛病,越是当下热播的片子,就越提不起兴趣去看,非得攒到后面去。不知道是什么毛病,可能就是太矫情,不想赶时髦,和大家一样。《幸福像花儿一样》也是,当时好像就是热播剧,各大电视台都在播,但不知道我怎么就是没有看。我翻到那个频道的时候,已经播到了第七集,它每天联播4集,我就守着看到了结尾。
看的过程中,我心里啧啧的赞叹,孙俪邓超那个时候的脸可真鲜嫩啊。后来醒悟,这是个很危险的想法,代表我已经不年轻了。以前有个说法,不同的年龄看《红楼梦》,感悟是不同的。比如林黛玉和薛宝钗这两个角色,小时候可能会喜欢黛玉,等进入了社会,肯定会认可宝钗。但是上了年纪之后,又还是会向往黛玉。从这个角度来说,其实从前的很多经典,不管是书还是剧,都值得再去回味一遍的。
除了感叹演员们那年轻美好的容颜,相比于剧里的感情线,其实我更沉迷于这部剧里传达出来的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探寻。杜鹃可太执拗了,无论是对于舞蹈,还是对于爱情。她的世界就只有那么几样东西,很少去考虑其他的。市场经济,军队大裁员,这些外部世界的变化,迫使剧里的其他人变得焦虑,或主动或被动的改变以寻求适应。好像就只有她,哪怕心里也害怕,但还是选择一日既往的做好手头的事,从未想过要是否要换跑道。
我太喜欢这部剧里的对话了,特别的有意思,尤其是杜鹃和大梅。她们就代表着两种世界观的碰撞吧,一个简单专注,只守着一方天地,而另一个野心勃勃,想要征服世界。大梅问杜鹃,原话记不清了,大意是,“我跟你不一样,我有很多的欲望,我想吃好的穿好的住大房子。你不觉得如果来世界一遭,却没有感受过那些好的东西,会很亏么。”杜鹃的回答是,我没想那么多,我只想跳舞。 这部剧的结尾是杜鹃经历了各种危机,终于守住了自己的舞蹈事业和爱情,获得了幸福。而大梅,虽然在刚改革开放的年代就穿上了上万块的衣服,但是她却失去了家庭,在夜晚孤独的流着眼泪。
导演或者编剧的意图还是挺明显的,更赞扬杜鹃的方式一些吧,也证明了杜鹃是少数人,只有稀有的东西才值得被歌颂。我想感叹的是,幸好杜鹃生活的时代,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的信息网络,不然她很难不受影响。中国社会离那种理想主义的气质已经越来越远了,现在就是用钱买开心的时候。哪怕知道那只是短暂的开心,也愿意沉浸其中,因为找不到其他更开心的方式。理想情怀这些更高级的满足感,很少再被人提起,它太难实现了,也怕别人笑出眼泪。
剧中有一处情节很打动我,大梅去拜访一个客户,那个老板对她明显不怀好意,想约她晚上吃饭。大梅婉言说晚上有其他安排,但是下午没事,可以聊聊业务方面的事。老板皱着眉头明显不悦,这时有其他人来拜访,他马上就让大梅离开。大梅碰了钉子,走出办公室的时候,气得用老板的名片,擦了自己的皮鞋。这处细节之所以这么的打动我,完全是因为有相似的体验。我有短暂的沉浸在物质带来的舒适感中的时候,不过作为家里没矿的普通青年,要维持这份物质的享受,就得做许多不愿意做的事,比如伺候难缠的客户,甚至像大梅一样忍受性骚扰。后来我想,我这么痛苦的工作着,就为了买买买的那一下的开心,这就是我人生的意义吗?但好像周围的人都这么活着,我也想不出什么解救自己的方式。
看到这部剧的时候,我就在想,也许杜鹃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吧。那就是less is more,少即是多,专注你认为对的事情,并且坚持下去,大概率会收获到想要的东西。比如杜鹃只想跳舞,除此之外什么也不想干。本来面临被裁掉的危险,可就是这份执着打动了叶团长,所以她选择离开,成全了杜鹃。对待感情也是,你看她对林彬的那份心,还有后来对白杨,所以尽管她经历了点挫折,不过最后都迈过去了。
这几年年纪渐长,会慢慢的发现,理想,梦想,兴趣,爱好这些东西,对人来说还蛮重要的。去年看到那档综艺节目《乐队的夏天》,歌好听是一个方面,人物才最打动我。彭磊说自己出去上过班,也有很多不同的身份,但还是做乐队最让他有满足感。子健也是,程序员的工作本来就日夜颠倒,他还得抽出时间来去排练。看到他在风雨中,撑着那把快要被掀翻的破伞,真挺心酸的。无论在生活的路上,走得有多狼狈,站在台上他却是最耀眼的那个,这是他爱的事情给予他的。
杜鹃是真的热爱跳舞,她不把这个当作是获取其他东西的跳板,就是享受跳舞本身。但大梅不一样,她爱的不是跳舞,她想要的是好的物质生活,至于通过什么方式,并不重要。我在生活中见过这样的例子,一位40多岁的男士,美院油画专业毕业的。年轻的时候,为了争取好的物质生活,什么事都做过,终于事业小有所成。忽然就决定从生意上退下来,重新捡起画笔,开始往艺术创作的方向走。我问过他原因,他说讨厌和生意相关的一切。年轻时本来就是愤青,很多事情都看不惯。做了生意之后,接触太多阴暗面。权钱交易,权色交易之类的肮脏事情,搞过太多了。现在他觉得自己受够了,也有了可以离开的资本,为什么不走呢。尽管有人说他傻,有钱都不挣。
我真理解他,也祝贺他有了选择的权利,这已经优于了太多的人。可是能力不及他的大部分的普通人要怎么办呢,我们没法轻松就实现财务自由,是不是就失去了选择权呢。我记得《十三邀》有一期,邀请了经济学家陈志武。那期的标题就是,天下没有永恒的财富,我们如何安身立命。他讲到人类社会经济货币化之后,财富就是流动的,顷刻之间烟消云散的事例非常的多。那么究竟什么是让我们有安全感的东西呢,还是内在的,是那些让我们最富激情的事情。陈志武说,如果回到20几岁,他一定要追求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情,专注下去,而不管其他人的评价。
这和杜鹃的选择,其实就是一回事吧,她非常的幸运,凭本能就能找到幸福的密钥。而大梅就倒霉一点了,她可能需要走一些弯路,经历很多的伤痛和彷徨,才能找到答案。但是我认为,大梅更真实一些,大部分的人都得有和外部世界的碰撞的这么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才会逐渐的摸清自己的内心,而不是天生就明白的。最后一句话我想对自己说的,甭管什么年纪,有梦就去追吧,请勇敢一些,人生只有一次。
(图片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