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如何习得一个词的词义的?我们是如何知道我学会了某样东西的呢?
可能你永远不知道你到底是不是了解了某样东西。
具体的事物容易达成共识,抽象的事物就会出现认知歧义,认知差异,比如,你以为的桌子,就是他以为的桌子,你以为的“经典”或许并不是她以为的“经典”。
一一一直拒绝看《西游记》,因为她觉得太可怕了,别说妖魔鬼怪,主角人物也没几个长得正常的,我一直劝她,“一一,《西游记》可是一部经典著作哦,小朋友都很爱看的。”
她坚持不看。记得我小时候也不敢独自看《西游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也没强迫她。
去年,《哪吒》电影大火,我想带她去看,她看了预告片,就坚决不肯去看,后来买了一套薄薄的书,她也是看完一遍再也不肯主动去翻第二遍,直言“妈妈,我是壮着胆子看完的。”
我跟她解释,“哪吒也是一部经典动画片,妈妈小时候就在看。”
她坚持不再看第二遍。
她喜欢过的动画片,有俄罗斯的《瑞奇宝宝》,英国的《小猪佩奇》,美国的《爱探险的朵拉》,《小马宝莉》《海底小纵队》《不一样的卡梅拉》,几乎都是国外的,里面要么是知识普及见长,要么到处营造出一个互帮互助,美丽纯真的美好世界。
这些故事,她是一遍遍的看,一遍遍的听,很多地方都背出来,但还是百读不厌。在经过了我对《西游记》《哪吒》等国产经典著作的褒扬后,她有一天说,“为什么,我们的动画片总是这么恐怖,美国的动画片就不恐怖?”
当她说这话时,是有点愤愤不平的。在小小的心里,她是有爱国情结的,所以,她发现自己的国家只产恐怖的自己不喜欢的动画片,她喜欢的动画片又都是国外的,她有了情感冲突,真的,她可能内心都会有一丢丢的“背叛”感。
可她还是决定选择追随所爱,管它国内国外,一直与我口中的经典擦肩而过。
今天上午,她问我,“妈妈,你看过喜洋洋与灰太狼吗?里面也很可怕,这是经典吗?”
我说,可能是吧,以前很多小朋友都爱看。
“太可怕了,为什么人们都爱看经典呢,我就不爱看。”
我听到后,有点懵,接着她下面的这句话让我彻底懂了。
“你们大人吵孩子的样子,也很经典,好恐怖呀。”
她竟然还会下定义,哈哈,经过别人对经典的用法,她发现经典总与恐怖在一起,于是乎,经典成了恐怖的代名词。在她的心里,她模模糊糊懂得经典的意思,但好像又觉得经典和恐怖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以为恐怖的才能称为经典的,所以才有了那句对大人吵孩子的评价。
难不成是我毁了“经典”?
她重新为经典赋予了新的意义,创造了“经典”,赋予它新的生命,当然只在她的世界里。我没再去解释经典的意义,为经典赋予新的意义,不也挺有意义!
不过,不得不说,她还是觉察到了西方童话和中国童话的区别,中国的童话偏魔幻,尤其很多经典(哈哈),所以总会给人一种可怕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