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问题在于想的太多,而读书太少”
几年前我在迷茫之际偶然之间听到这句话的时候,认识了这句话的作者——杨绛先生。
在中国文坛被称为先生的女性作家并不多,杨绛算是其中一个。她生于乱世,学贯中西,博学多才,却安静从容。他是钱钟书眼中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她是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但她自己却从不以学者自居,只说女儿是自己平生唯一杰作。
周国平曾说:她的心态和文字平和,但平和中却有一种令人钦佩的勇敢和敏锐。我在阅读《杨绛传》以及杨绛先生的作品中,不但感受到了她的文字和生命的丰富和力量,更从她身上学到了优秀的习惯和美好的品质。
1.从小就好读书,且坚持读好书
杨绛先生曾经在一次采访中说过:“好的教育”首先是启发人的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和不断完善自己。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因为从小受父母师长的影响,才由淘气转向好学的。杨绛的爸爸说话入情入理,出口成章,《申报》评论一篇接一篇,浩气冲天,掷地有声。杨绛佩服又好奇,请教秘诀,爸爸说:“哪有什么秘诀?多读书,读好书罢了。”妈妈操劳一家大小衣食住用,得空总要翻翻古典文学、现代小说,读得津津有味。后来杨绛也学他们的样,找父亲的藏书来读,果然有趣,从此好读书、读好书入迷。
古往今来,很多有成就的人都是热爱读书的人,杨绛先生亦是如此。她曾把读书比作“到世界上最杰出的人家里去串门”,所以即使到了百岁以后,她依然保持睡前阅读的习惯。
2.专注努力积累,钻研学问作品
在杨绛的认知里,她并非名人,只是一个文字工作者。所以她的一生都在坚持做自己的学问、用心打磨自己的作品。杨绛先生年轻的时候,在文研所工作,因为得罪过领导,遭受过一些不公平的待遇。但她却依然处变不惊,只专心读自己的书、认真打磨自己的作品。
翻译《吉尔布拉斯》时,她曾为了一个注释,将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的《古医学》全书读完。《堂吉诃德》共有八册,在她翻译到第七册时,译稿被红卫兵没收,还回来时,她觉得内容接不上,又重头开始译起。最终,47万字的《吉尔布拉斯》一经刊出,就获得一致赞赏。而《堂吉诃德》也成为迄今为止最好的译本。
很多人艳羡杨绛先生取得的成就,却不知她熬过了多少枯灯静坐的黑夜。正如她自己所说:“不同程度的锻炼,必取得不同程度的成绩。”
3.坚持简朴生活,塑造高贵灵魂
早年间,杨绛在翻译诗人兰德的诗时,被这样一句话打动:“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她这一生都在践行“不争”这两个字。2004年,《杨绛文集》出版,出版社准备筹划作品研讨会,杨绛却说:“卖书不是我的事,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于物质,她淡泊名利,只专心于学术,只关心读者,不讨好市场。于精神,她笑对苦难,沉浸阅读,坚持写作。即使在被下放到偏远农村去打扫厕所都能把厕所打扰得一尘不染,闲时坐在上面掏出书看。后来在女儿和先生相继离世后,悲痛之余,伏案疾书,整理钱老的旧稿,将近百岁时,还在出版著作。
听过一句话说,一个人最好的生活,是生活极简,灵魂丰盈。生活简单,不为世俗所累,反而能保持天真,成其自然,把自己渡往想去的彼岸。
每当心绪困扰之际,便特别怀念杨绛先生。她学贯中西,却淡泊名利;一生幽暗曲折,却又于困顿中坚守内心。其有趣的人生、、坚韧的心智,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