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这样一句话:“三十岁前的容貌是父母给的,三十岁后的容貌是自己修炼的。” 无法阻止岁月在脸上留下痕迹,但与书的约会,可以给予人内心一份宁静,优雅和从容。想想,这真是一件极幸福的事情。
机缘巧合,我参加了第十四期儿童阅读导师培训课程,努力从每天琐碎的事情中去抓紧时间阅读,完成每天的打卡作业。一份回味自己阅读史的作业,更让我第一次去梳理自己曾经读过的书,听过的故事。虽不可能一一记录读过的书,但想来也是一件很开心的事。不过,与其说是阅读史,不如说是去回顾自己和书的一次次约会。
【童年·童话·童诗】
小时候,家里只有一个固定在墙上的水泥砌的书架,大概六层。虽然经济条件并不宽裕,但爸爸妈妈从来不会吝啬给我买书。小小的书架渐渐被放满了书,陪伴着我的童年。
我的床头常常放着我最爱看的书《365夜故事》,书有上下两册。书的边已经被我翻得起了毛,书里的每一个故事我都看了好几十遍,几乎能背下来。虽然现在我真记不起来具体的故事,但我相信,阅读的种子在那一刻已经悄悄地播撒在我的心中。
充满着梦幻色彩的童话故事,也是我所喜欢的。《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翻来覆去地看,羡慕灰姑娘的水晶鞋,白雪公主和王子幸福地生活下去,也心疼小美人鱼化作了泡沫消散在空中……
尤其喜欢郑渊洁老师写的《皮皮鲁和鲁西西》童话系列。有一天,皮皮鲁在家里的墙壁里发现了一条秘密通道,开启了一段探险之旅。那时放学后,我便和同学们到处去寻找县城里是否有这样的秘密通道?还把县城的每一条街道和小巷子都画下来,制作了寻宝地图。后来有了月刊《童话大王》,更是每期必读,反复阅读。
这些充满着美好和创造力的童话故事,让我喜爱生活,对任何事情总是充满美好的憧憬和希望。
我还特别感谢我的小学语文老师,她激发了我对儿童诗的喜爱。
《365天儿歌》,每天一首儿歌。这本书至今还在我的家里。一年级时,每天有一项作业就是背诵一首儿歌。我的书上还保留着妈妈每天的签字。小时候会到乡下,外公外婆家,我总是会一边期待一边把有趣的儿童诗歌表演给他们看。
现在我也是一名小学语文老师了,没有想到,当年老师给我播下的儿童诗种子,今天我也带着我的学生们一起背诵《日有所诵》。这不正是阅读代代传的独特魅力吗?
家里的书总是有限的,那时的我特别期待放学。因为在回家的路上,桂香街口,有一家旧书店。
不大的书店,却有满满三面墙壁旧书,连环画尤其多。《三国演义》《封神榜》等等。记不清到底看了多少书,只是记得给一角钱,就可以坐在门口的长条凳上,随便看书。经常看得太入迷了,妈妈一路找来,总会在这里把我找到。
那时与书约会在小人书店。流水式的阅读让我流连忘返,更是喜欢小人书的精彩情节和生动的画风。自己也买了好多连环画。上次回到老家,整理出了以前好多本连环画《哪吒传奇》《山中寻宝》《葫芦兄弟》……,简直如获至宝。
小学时的我,在书籍匮乏的时代,仍然和书相约。
【中学.名著.杂志】
中学时,县城已经涌现了很多租书店,五毛钱租一本书,两天后就会涨价,借到书会抓紧时间赶紧看完再换一本。
那时同学间流行看琼瑶阿姨的书,《窗外》《水云间》,刚好映衬着少男少女懵懂的心。但我却对言情小说不怎么感兴趣。
当时有个好朋友语文成绩特别好,她们家藏书多,也很爱看书。于是我开始跟着她看书,看《包法利夫人》《呼啸山庄》《飘》《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其实有些书看得不太懂。当时只是觉得好朋友看过这么多书,好厉害,我也不能落后。名著,虽然读得慢,但是慢慢体会着书中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让我渐渐喜欢上这些书。我喜欢保尔.柯察金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该怎样度过呢? 每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我讲它写在我的房间,作为我的座右铭。从那时起,我的语文成绩也在悄无声息中更加好起来。只是当时并不知道读书和成绩有和直接关系。
中学时我还特别喜欢看杂志,《读者》和《少年文艺》《故事大王》都是我那时最喜欢看的,每期必读。记得当时有个哥哥是杂志的编辑,他也非常喜欢《读者》,九十年代的读者他都按照月份收集起来。每次找哥哥借来看,他都要督促我及时还给他,唯恐我把书据为己有。而我也喜欢把杂志中有意思的故事、名言抄写在自己的本子上,配上漂亮的插画。
妈妈为我做了一张书桌连着两个书柜,足以放完我的存书。
中学时的我,与书有了更多的约会。
【大学.旧书.电影】
书一直陪伴我,虽然我并不是爱书到极致,但看书时总是能给我很多的收获。
大学时,我们都会买有一个长木板,搭在床的两边,放在靠床最里面的地方。这上面一般会放上专业学习的书和课外书。我的书架校园里有很多的旧书店,我很喜欢到那里去淘书。一是节约,二是书的类别很多。
大学里学习汉语言文学,学习外国文学、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一门门课程开启了我看世界,看书的窗户。
我开始更多更广泛地阅读,旧书店里我淘《欧也妮.葛朗台》《红与黑》《战争与和平》……等外国名著;也喜欢《平凡的世界》《黄金时代》等近现代中国名著;喜欢摄影,淘了好多本摄影影集,时不时拿来翻看……这些一本本从旧书店淘来的书,有时还会有以前拥有者的读书笔记,看来也不乏有趣。
我特别感谢大学时的一位选修课老师:张莹老师。除了书本的阅读,她打开了我阅读的另一扇窗——电影。
其实,小学时我们家就住在电影院旁边,每天放学回家一写完作业,我和院子里的小伙伴们都会跑到电影院去偷偷看电影。现在还记得看《大白鲨》时躲在椅子背后吓得蒙住眼睛。那是我对电影最早的启蒙。
在张老师的课上,我开始欣赏了更多世界各地的优秀影片,学着去解读电影背后的故事。看《这个杀手不太冷》《天堂电影院》《菊次郎的夏天》《西西里岛的美丽传说》……以前的我是喜欢看电影,但从大学时我开始学着去欣赏影片。以至于我在毕业时,选择了《论张艺谋电影里的女性形象》作为我的毕业论文。电影也是书的一种呈现。
大学时的我,与书有了更丰富的约会。
【工作.专业.听书】
我慢慢长大,参加工作,成为了一名语文教师。工作的需要,需要更多地阅读教育教学相关的书。
其实专业的教学理论书籍,我确实不太喜欢。刚开始只能强迫自己看,为了帮助自己理解,准备好荧光笔和签字笔,边读边勾画,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有时也画上思维导图帮助理解。这样的书看得慢,看着看着还得回过头去再回顾。关于教学实践和案例的书籍就比较喜欢。比如于永正老师的《我如何教语文》《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我不仅自己读书,同时也带着身边老师一起读书,我们开展“相约星期二”阅读分享活动,大家一起畅谈读书感受。读《如何阅读一本书》《断舍离》《学校见闻录》……这样的书籍让我们更加了解孩子,了解作为一名更幸福的老师。
教育类的书籍我也特别喜欢,尤其是做了妈妈以后,想要学习怎么做一个好妈妈。从书中学习别人育儿的经验,有很多鲜活的实例。当自己为儿子为学生的一些行为感到焦虑的时候,才发现其实并不是特例,自己的心会更加平和。《好妈妈,好老师》《孩子,请把你的手给我》《无条件养育》《孩子,你慢慢来》……让我更加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秘密。这样的书不仅自己阅读,我也会推荐给家长阅读。
除了教育教学的书,我还会阅读每个年级孩子们正在读的书,这样更能走进孩子的世界,和他们有更贴近的对话。我们一起阅读《狼王梦》《海底两万里》《毛毛》《夏洛的网》……也阅读各种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大卫对不起》《我的爸爸叫焦尼》《外公》……看到孩子们阅读的身影,心中也是一种甜蜜。
现在我们家里一共有五个书架,都放满了各种书籍,好几千册的图书,可以让我和儿子随意地阅读。我经常带着儿子和学生一起阅读,他们的阅读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我,愿他们都能一生和书相约。
科技的发展,阅读有了更便捷的方式—听书。
还记得小时候,一回到乡下外公家,黑夜来得早,伸手不见五指。外公就会给我放广播:“小喇叭,开始广播了……”广播故事陪伴着我度过了很多黑黑的夜晚。
现在,每天上下班的路上,我都会听喜马拉雅,听完了《蒋勋说红楼梦》《五百年来王阳明》《曾国藩家训》《明朝那些事儿》……在堵车的路上,听着书,回家的时间也变得很快。
和书相约,不仅仅是自己享受阅读,更是和大家一起分享阅读,在阅读中感受生活的美好。
附1:一天,成都大雨,空气特别清新,于是带着学生来到操场散步、看书。
附2:偶然从家里发现的儿时的连环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