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重量和视觉平衡

首先要理解“视觉重量”和“视觉平衡”这两个名词的含义。

视觉重量,也就是画面中元素给人的“重量感”,这与现实中的重量不同。现实中,一栋楼的重量要远比一个人的重量大,但在画面中,有生命的物体,其视觉重量要比非生命体的大。原因在于,画面中 越吸引 我们的元素,就会越觉得他“重”,相反就会觉得“轻”。

再来说说视觉平衡。合理安排各元素,使其视觉重量在整个画面中达到一种平衡状态,就叫做视觉平衡。很多照片的构图看上去不舒服,别扭,往往都是因为没有达到视觉平衡造成的。我们来看个例子

这张照片看着就很正常:

而同样的场景,这张照片看着就有点别扭:

会感觉明显左边太重,右边太轻,也就是照片失重了。

再举个人像照片的例子:如果背景比较空,人物的画面比例却较大,你还把人物放在画面边缘,照片就会不平衡,看着不太舒服:

再看看下图,虽然人物在画面的边缘,但由于人物的比例不大,并且背景又有丰富的景物,画面总体来说是比较平衡的。

要想维持画面的平衡感,首先就得弄清楚哪些画面元素比较“重”,而哪些画面元素比较“轻”。


画面中不同元素的轻与重:

1. 深色比浅色重

深色比浅色重。明暗度是调节画面重量的有效手段。下面这张照片,白塔很靠近画面边缘,画面右侧又没有过多的景物,但却不觉得失重。

这是因为右侧低明度的景物相比白塔来说视觉重量要大,所以即便右侧没有过多的景物,仅凭大海和海岸就可以实现画面平衡。

再举个极端的例子,黑色是明度最低的颜色,而白色时明度最高的颜色,观察下面这张照片,黑色部分明显比白色部分感觉要重。

2. 不同的色彩视觉重量不同

色彩不同,给人的视觉重量也会有所区别,以下是一些被视为能改变视重的颜色,程度由高到低排序:

     红色(最重)

     蓝色

     绿色

     橙色

     黄色(最轻)

画面中的主体在右下角,而且主体比例很小,但由于红色的重量感,以及较低的明度,与画面右侧大面积的椅背和椅子形成了视觉上的平衡

3. 脸 比较“重”。人类的大脑有一种本能:快速从周边环境中识别出动物(包括同类)的,这是从远古流传下来的趋利避害的本能。因此,人和动物的脸在画面中往往具有很高的关注度,显得比较“重”。

4文字比较“重”。文字包含了很大的信息量,如果画面并不是到处都布满了文字,那么有文字的部分会很吸引人的注意力。

哪怕是你不认识的文字,都会显得比较“重”。

5. 画面比例大的元素比较“重”。一大一小俩铁球,哪个更重?肯定是大的啊!同理,性质相近的画面元素,画面比例大的更“重”一些。

6. 比虚要重。在摄影中经常会利用大光圈将景物虚化,或者利用慢门把运动元素拍虚的手法来营造虚实对比。在此种情况下,虚化的景物视觉重量要比实像 轻。

下方的画面中,虚像要比实像占据更大的比例,但视觉感受是均衡的,巧妙地运用了视觉重量

实例分析

1浅色调或色调均匀的照片

这簇花是用微距镜头拍摄的,景深很浅,柔焦。整张照片色调均匀,很浅,给人的感觉很轻。由于照片上并没有很“重”,很能吸引眼球的地方,所以在观看照片时,眼睛会比较游离。

这张照片和上一张色调相近,照片的四周云雾缭绕,也给人一种 模糊朦胧 的感觉;但是,上图的黑白对比明显,黑色的岩石很“重”,吸引力大,眼睛会盯住岩石,并以此为中心观察周围的景物

2深色面积大的照片

那么,是不是黑色部分就一定会让画面显得比较重呢?也不一定,比如下图

在黑色的背景前摆一枝花,打光后,花朵比较明亮,而且位置和姿态也很显眼。虽然黑色比较重,但很符合重的放下面,轻的放上面的心理感受,因此黑色的背景一定程度会被忽略,就会将花卉凸显出来。

再看下面这张照片:

曝光故意设置为欠曝,增加天空的戏剧感,而且穿过云层的光束也会变得明显。岩石变成了黑色,占有主要的视觉重量。最下边的岩石欠曝过于严重,缺乏细节,反而没那么吸引人。

3. 背景中间调,主体颜色鲜亮

背景是中间调,既不鲜艳,也不暗淡,如果有一抹鲜艳的色彩出现在背景前,就会占据全部视觉重量。下图的背景是土地和绿叶,色彩都很柔和,而鲜红的草莓格外显眼,最“重”:

比如这张鸽子的照片:

第一眼看到的是什么?是红红的眼珠和喙,对吧?红色部分的视觉重量最重,最能吸引观者的目光。说了这么多,您应该大致了解画面元素的“轻重”规律了吧?那么,怎么保持画面的平衡呢?

4比例与平衡

看下面这张照片:

右边的游泳平台具有很大视觉重量,由于平台的平衡作用,虽然左边的景色面积很大,但不会显得失重。另外,平台离镜头相对更近,也增加了视觉重量

5. 明暗与平衡。

马蹄铁上挂着白色的蜘蛛网,在影子的衬托下可以看清蛛丝。马蹄铁影子很深,增加了视觉重量。这张照片阳光照射的地方较大,如果没有影子,马蹄铁就会显得比较轻,难以吸引注意力,而且视觉感受也不符合马蹄铁的特点。

6颜色与平衡

颜色对画面重心的影响也很大。在这张日落的照片中,天上是色彩丰富的红云,地上是黑色的树林剪影。黑色的树林平衡了天上大面积的彩云,保证照片不会失衡。

再来看一个例子。整体来看,照片的色调偏暗,尤其是边角很暗,但是海浪打出的白色泡沫占据了很大的视觉重量。

7.构图与平衡

下图拍摄了丛林间的一条小溪,平衡很好。小溪处在对角线上,可以抓住眼球;左下角很暗,但能看出细节和纹理,占的视觉重量较大。照片上方有足够多的明亮区域,尤其是白色的小溪,所以虽然角落里的岩石很暗,视觉重量并不会都集中在岩石上。而且,有亮也有暗,才符合我们对森林的印象嘛~

最后,我们再来分析两组照片。首先是两张反例。这张照片在后期调整时提亮了曝光度,有些轻微过曝。调整后,整张照片的影调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背景部分。离镜头最近的树枝视觉重量最大,导致画面右边很重。

虽然鸟的眼睛和羽毛颜色很深,具有一定的视觉重量,但还是无法平衡右侧的树枝,导致观者的注意力会被吸引到右侧的树干上。

下图的问题也是视觉重量分布不当:羽毛色调太浅,比例太小,材质太软,与后边颜色较深的一篮鸡蛋相比,严重失衡。即使羽毛是清晰的而篮子是模糊的,视觉重量仍然会集中在篮子上。

下面再来看两张成功的照片。照片中花的比例较小,但只有一枝是清晰对焦的,其他都变成了模糊的背景,所以视觉重量集中在这枝花上。画面的最下方可以看到一些枝干,也有一些视觉重量。

再来看这张照片:对角线构图可以吸引观众目光,聚焦在近处的花瓣上。花茎呈深色,又是画面主体,具有最大的视觉重量,可以平衡大片的空白。后边还有两朵一样的花,不过因为处于景深外很模糊而且本身色调非常柔和,所以并不会占太多视觉重量。

此外,还有一些难以定义的规律,主要和个人喜好有关。一般来说可以调动情绪的事物视觉重量会比较大,比如可爱的小动物,漂亮而身材好的美女,时尚的饰品甚至是恐怖的事物。

很多摄友可能会想,如果要注意这么多的方面,那拍摄一张照片也太麻烦了,还要看色彩的重量、明暗的重量,物体比例,虚实

其实,视觉重量这一概念本身就是根据人眼的直观感受来确定的。各位摄友只要在拍摄时注意感受下画面的重量是否均衡,就可以找到平衡画面重量的感觉。当然,如果您对画面的重量感不是很敏感,可以通过一定的拍摄思路来得到均衡的画面。下面就向各位介绍一下得到视觉均衡画面的拍摄方法。

达成视觉平衡的方法

1对称与非对称

这是视觉平衡的两大支柱。对称,我们知道是一个很好的构图工具,但是如果两个部分的其中一个元素视觉重量比另一个更大,那么构图就失去了效果。一个典型的视觉平衡对称的例子就是倒影在湖中的风景。湖岸处于图像中的水平中心位置,我们就得到了一个对称平衡的图像。

非对称是我们使用次要物体来平衡主体。例如,在布达佩斯的链桥上,主体是桥,但却不把桥放在中间,左边的建筑群在视觉上抵消了将主体放在右边的不对称。背景中的漂亮建筑使它在视觉上达到了平衡,并且在不影响主体的情况下提高了拍摄的效果。

2物理平衡

这也许是最常见的视觉平衡形式,它要求我们把场景中的物理元素结合在一起。在比利时根特拍摄的这张照片里,主体是运河沿岸的城市风光。为了达到平衡,不仅有桥栏杆入了镜,而且左边还有自行车。

这两种元素都增强了主体,而不是削弱了它。如果自行车不在那里,整个图像就会感觉不平衡,左边有更多的视觉重量。

在格陵兰冰山的这张照片里,小冰山在视觉上比大冰山更吸引人。为了达到一个良好的视觉平衡,我尽量接近小的冰山,而把大的放在背景里。更小的冰山显然是这里的主体,而背景中更大的、不那么重要的冰山则变成了主体的辅助。

The blue icebergs of Narsusuaq Fjord in Greenland

3色彩平衡

我们还可以用颜色来平衡我们的图像。一种方法是使用原色来相互对比,就像这张挪威的谷仓的照片。我们用两种主要的颜色:红色和绿色,来创造视觉平衡。更柔和的绿色色调覆盖了大部分的图像,但却突出了谷仓的红色,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除了主色调,或二级色,我们还可以使用类似的颜色来平衡图像。在奥德萨庭院里的一辆旧汽车的照片中,这个主体被黄色的树叶和周围建筑的柔和色彩所补充和平衡。

4. 光 影平衡。另一个我们可以努力平衡图像的地方是使用光和影。在这张照片里,岩石投下的阴影不仅创造了线条,还创造了一种视觉平衡,在黑暗、空荡的海水和浅浅的 阴影之间,引导我们看到小船。并且这张照片也达到了对称与不对称的结合。我们可以使用阴影来减少我们镜头中的视觉元素的重要性,同时我们也可以用光来突出它们。

5. 概念平衡

概念上的视觉平衡可能是一件很难理解的事情,但也许最明显的例子是旧与新、传统与现代

在这个例子中,有两个概念上的平衡。古老的圣保罗大教堂倒映在现代办公大楼的玻璃上,而这棵树与人造的有机玻璃形成了对比。在生活中有很多概念平衡的例子,一旦你寻找到规律,你就会在任何地方看到它们。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