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孤独,许多人都有种恐惧感。其实,生活里任何人都要面对,谁也无法真正意义上能够躲开孤独的。
孤独,总是如影随形,伴随你早起暮寝,陪着你花开花落。正如夜空里的星辰,朗照稀疏,繁星缀满,还是阴云遮盖——你见或不见,我都在这里!
人们总是愿意回想童年的无忧无虑,可能那里就没有孤独。因为孩童的天空总是绚丽多彩,天真烂漫的。殊不知,那正是孤独生长的季节!孩子的快乐是种单线条的利益诉求,而被冷落的诉求便是孤独萌芽的温床。除非你从小就是那种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通常成长的过程往往是被忽略的过程,人总是在长大后才开始重拾丢失的美好。而童年的记忆里总是江山如此多娇充彻着美好,可见,孤独是少有童年的,除非你童年是不幸的,因此,孤独就成了大人们对童年无限留念的专利了。
孤独的人总抱着颗孤独的内心世界,喜欢守着园门,“荒径不曾缘客扫”,柴门自然不会因你而开了。孤独的人往往有着清瘦冷漠的面孔,拒人于千里之外是他的处世方式,少言寡语是他的人生态度。这样看来,孤独者就是“老死不相往来”的遗世独立,与这个世间只能“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了。倘若这么看待那些清贫自守,甘于孤独者,那就大错特错了!
真正的孤独者,不是陪伴意义上的孤寡,不是无人问津的寂寞,不是离群索居的逃避,不是曲高和寡的失落。而是一种“大隐于市”的安静,一种宠辱不惊的淡泊,一种面对追名逐利的风轻云淡,一种“山登绝顶我为峰”的渺远,一种“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超然物外的旷达。
人常说,“情到深处人孤独。”孤独便寂寞。天下寂寞有许多种,情到深处的寂寞是幽谷里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虽无人注意,无人知晓,但它仍然傍着自己的两岸,一路吟唱,流向大海,哪怕旅途艰险,但却愉快如初。情到深处,境由心生,这已足够创造出一个充实圆满的宇宙了,又哪里还需要清风明月的陪伴,花前月下的踟蹰呢!它不是寒窗只影的“孤独”,而是无世俗纷扰的自由。情到深处的孤独,如同细流行到水尽处,潜入地脉,深入骨髓,一动而牵全身,人世间幸福和痛苦都在同一个血管里奔流 ,爱与恨就在同一个时空里绽放。也许,只有这种时候,才能真正体会那句“情到深处人孤独”的真正意义。不想不诉,有一种悲壮的苍凉,心里浸着泪,却让它痛并快乐地流淌着。
可见,孤独的内心,有一片芳草萋萋的湿地,等待或者寻找开垦的机会;孤独的内心,有一条涓涓流淌的河流,两岸都站成了风景!孤独的内心,是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园田守拙”;是苏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惬意;是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静默。真正的孤独是来自灵魂深处的回响,而不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无病呻吟。
忽然想到,孔子“登东山而小东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我是凡胎俗子,真不敢想象孔老夫子此后陷入何等的孤独当中!因为他已将人生最 奢华的梦想丢在了泰山之巅。所以,他要超越梦想 就得守住那份孤独的寂寞,开馆讲学,著书立说,收回游说四方的营巧,去开创一条不知何时才能畅通的生命坦途!圣人自然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孤独,成就大儒体系,所以甘于孤独寂寞的操守正是任何成就面前必备的品格。
孤独,是当今人们必须面对的普遍话题,浮躁与诱惑的现实,总使得我们难以平静。所以,我们需要静养,让灵魂安静,才能去构建一座有品位的生命空间。而能甘于孤独,恰好是让灵魂静养的重要方式!
2017年4月21日于严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