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和今日头条打架。今日头条从知乎挖走了三百多位大V——俗称写手——给他们开工资,签排他协议,禁止他们再在知乎或者简书上发表文字。这就是知识的力量,在中国,知识正在转化成金钱。此处的知识可以狭隘地理解,不是指科学知识,它当然是经济的助推器,是生产力;不是指文学作品,它一直以来都在创造着经济利益;而是指碎片化的信息,专业性的知识,甚至专属于个人的杂乱的随笔文章,这些正随着中国互联网经济的蓬勃发展而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可能一位懂得某种生僻专业知识的作者在知乎上回答了一个问题,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做了分享,便获得打赏,一人一元钱,五百人便有五百块的打赏。可能一个很内向的孩子,却喜欢写文章,哪怕是碎片化的、没有文学性的随笔,却能吸引到一群欣赏他的人,同样会带来打赏。这便是中国目前的知识经济。
知乎的口号是“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验和见解”。简书的口号是“创作你的创作”。这些软件是把人看成信息的来源地,这是自媒体时代的特征。当互联网不发达的时候,当门户网站称王称霸的时候,互联网中的个人只是被动的接受者。新闻、知识都是被电视和新闻门户单向传递的。殊不知,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一个信息源,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思索,都有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渴望分享的经验,都有表达的欲望。自媒体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是创作者、都是记者、都是老师。
数年前移动互联网还未发展起来的时候,天涯、猫扑等论坛的勃兴便是互联网个体渴望表达的结果,无数的网络文学在人群聚集的社区诞生并产生经济效益。知乎、简书本质上便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天涯论坛。作为互联网个体,我们继续在表达,只是在更简洁、体验更好的社区。
今日头条的口号是“你关心的,才是头条”,说明它发源于新闻。但到现在,这种单向的新闻软件已经无法带来更多的流量。我喜欢看新闻,每天固定要上一次新浪新闻,但很快便可以看完,可能我想对某个新闻表达自己的观点,却发现无法通畅地表达。新闻下面是有评论的,但那种评论是依附于新闻的评论,是零散化的,无法充分满足我表达的欲望。于是,最好是做一个社区,让人能够畅快表达的同时获得更多有趣的信息、散落在社会中个体脑中的知识。这样才能真正地带来流量。这便是今日头条步知乎和简书后尘的原因。
这是一个美好的时代,是人人都在表达的时代。
虽然个别领域是禁区,但我们要相信,设置禁区只是为了未来我们能够更好更自由地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