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故事,从1978年写到了1998年,整整二十年。我仔细地读完了一半,但故事已经走到九十年代初,看来最后的七八年才是作者浓墨重彩的部分,我粗粗地翻完了最后几年,了解了整个故事和结果。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看着主人公宋运辉的成长和发展,为他小时候的受到的不公而气愤;为他通过自习考上大学而鼓掌赞叹;为他在大学里的成长欢欣鼓舞;为他在金州厂,下车间,练技术,稳稳当当扎扎实实的工作态度钦佩。他在金州工厂,一步一个脚印,也在这里娶妻生女。在高层人事变动中,也是他自己的职业瓶颈来临之际,他选择退出这种斗争,去一个新项目,去沿海建设新工厂,从新项目的老二变成老大,每一步都稳扎稳打。
我作为读者,认可宋运辉这个人,认可他的职业发展路径。钦佩他灰心到极点的时候,继续坚持,而我自己却在类似的职场事件中选择了放弃。在他一路不懈地学习,了解新政的过程中,我看到了那句——学习才不会被淘汰。这其实也代表了我个人的价值观。就好像我看到小说里的虞卿山,跟宋同时进金州的名校大学生,人也很聪明,但却不好好钻研技术的路线,看着形势做墙头草,后来他自己出去做内销做外贸,去美国读MBA,事业成功,对宋也很好,两人合作无间。但读的过程中,我的心里就是鄙视这样的人,在我的现实生活中,也是。
看看宋运辉的职场之路,再看看我这个时代的故事,正是应了那句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年轻时的他,在那么大的一个国企里面,初生牛犊不怕虎,用技术服人。
初入职场,看不惯的事情有很多。虽然有时候想不通,但他有贵人水书记一路提携,所以成长飞速。虽有坎坷,但他在最开始最重要的三五年里,完成了自己的升职之路,你可以说他是无意的,他并不在乎这些所谓的科长处长,他只想做成自己的事情。经过三五年的发展,小毛头成长为技术一把手,遇到职业发展瓶颈,于是开始考虑下一步。正好这时候轮到新官上任,他在国企上不上下不下,预料到之后可能会被架空,于是主动抓住机会调离,去一个新的地方准备自己打江山。
从他进入国企开始说起,这是那个时代最好的毕业去向,就跟后来要去外企,现在要去BAT一样。初入职场,遇到不顺心看不惯的事情,这是不管哪个时代有志向的年轻人,初入职场都会遇到的事情,也是在这样的看不惯不顺心中,我们开始学会适应社会。等到三五年之后,遭遇职业瓶颈,宋运辉的时代没有太多选择,也没有自己创业的环境,他的性格也不适合像虞卿山一样出去单干去冒险,所以他选择了让国家给他重新分配,给他一次新的机会,这就好比现在的内部创业,或者说加入一家创业公司是一样的,只不过这家创业公司背景显赫,资源丰富,再加上他本人天道酬勤,小说故事情节发展需要,结局自然是让他成功。
所以说,每个时代都有宋运辉这样的人物,同理,也有这本小说里其他的人物,这是时代的映射,也是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看到一条很有共鸣的书评,说作者虽然只为我们描述了二十年的故事,但这么多人这么多事,其实讲的就是我们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