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没有一个不是每天读书的--没有,一个都没有。沃伦·巴菲特就是一本长了两条腿的书。--查理·芒格
前段时间有一个西安奔驰女车主维权的新闻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而那段在媒体、律师以及各方领导的见证下进行的道歉录音,体现了女车主的知识分子的修养和智慧,让我由衷敬佩这位奔驰女车主的同时,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
所以今天咱就聊聊读书。
昨天是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我在朋友圈看到了一个难得的景象——就是大家都在晒最近看的书,有的人是平常就有阅读习惯的,有的人是和我一样偶尔心血来潮就看看书这样的。
我是那种“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的人,但我现在每年的阅读量都在翻倍的成长,并且越来越爱读书,因为读书让我更认识世界,也更了解自己。
有句话说“你读什么样的书,你就是什么样的人。”所以说读书真的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思想和气质,使之成为一个有境界的人。读垃圾书就像是吃垃圾食品,会给我们的身心带来不好的影响,而读好书就像是吃营养品,让我们的身心更健康,因此,选择读什么样的书很重要。
应该读什么书?
其实对于这一点我暂时是这样认为的:看对自己有用的、适合自己的书。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其实从小就喜欢看书,但是直到前几年都一直在看同一个类型的书,比如类似故事书、小说这样的书,而且很多书都是走马观花看一遍然后就什么都忘了,直到最近几年我才走出舒适区开始尝试看不同类型的书,我看了一些关于哲学、人文、心理学的书,看这些书让我在看问题时会从多角度思考了,另外在看哲学或者心理学书的时候我总能找到与自己相似的地方,进而触类旁通了解到自己更多的方面。因此我后来觉得每个人都应该读这些类型的书,而不应该读类似成功学这样的没有用的书。但后来我察觉到我这种想法其实也是不对的,站在我的角度想,我会认为哲学书能让我们更了解自己和生活,而成功学则是一些兴奋剂,是给迷茫焦虑的人灌鸡汤,而没有告诉他们方法来解决他们实际遇到的问题。不过站在那些迷茫焦虑的人的角度考虑,其实他们可能当时需要的就是这碗鸡汤传递给他们的希望。就像不开心的人可以看笑话书、处在低谷的人可以看“鸡汤文”、考试的人可以看工具书一样。所以读书也不要用某一类型或者某几种类型把自己框在一个圈子里,而应该有开放的思维看对自己有用的、适合自己的书——只是比例可以调整一下。
有的书看不懂怎么办?
我之前有遇到过书看不懂的情况,比如看《小王子》和《禅与摩托车修理艺术》,整本书看完了也没明白讲什么。
其实遇到这种情况,可能是自己的心境不同,或者经历不够所致,需要我们每隔一段时间就重复阅读这些书来解决问题。并且有些特别好的书,即使读懂了,也要在日后多读几遍,没读一遍都可能会有不同的收获。20岁读的时候会是一种感觉,30岁、40岁读又会是另一种感觉。
你觉得人一年应该看多少本书合适?
我从一年看不完一本到去年下半年看了20+本,我觉得重要的不是看多少本或者看书的快慢,而是要有看书的习惯,每天固定看至少看多长时间的书。另外我以前喜欢规定自己“一星期把这本书看完”,导致自己有时像完成任务式的看书,看完了书讲什么也忘记了,所以我觉得看书的过程只要投入就行了,用多长时间不重要。还有读一些工具书时,与其一本书读完一个知识点都没记住,不如专门从目录找到自己最需要或者最有用的知识,然后只看这一知识点——毕竟查理芒格的“二八定律”也说很多书内容80%的重点都集中书的20%里。
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我读书的目的是让自己更了解世界,更了解自己,增长见识,让自己更有包容心,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于大惊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