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马邑之谋:一个“和平”时代的终结

历史的航船,在“文景之治”那片,宁静而富饶的港湾里,停泊了太久。现在一位年轻而又,野心勃勃的新船长,登上了甲板。

他就是汉武帝刘彻。

他看着,他父亲和爷爷,留下的那满载着黄金和粮食的巨大船队。他感受着,从北方草原,吹来的那带着血腥味的凛冽寒风。他的心中,燃起了一团,熊熊的火焰。

他不想,再,躲在港湾里,享受这屈辱的和平了。他要,扬帆起航。他要,去,那片,充满了危险和荣耀的未知深海,去,猎杀那头,骚扰了帝国边境,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巨大“鲨鱼”——匈奴

一个伟大的战争时代,即将,拉开序幕。而这个时代,将以一场,策划完美、规模空前,却,又,失败得,令人啼笑皆非的“世纪大骗局”,来,作为它的开场白。

欢迎来到第三十一章,一个关于“和平”的终结,与“战争”的开端的故事。

第一幕:一场,关于“战”与“和”的“世界观”辩论

在我们,讲述那场,著名的“马邑之谋”之前。 我们,必须,先回到,长安城,那座,决定帝国命运的未央宫。去,旁听一场,足以,改变历史走向的最高国务会议。

会议的主题,只有一个:我们,和匈奴,到底,还打不打?

这是一个典型的“精英决策”场景。在宫殿里,辩论的是皇帝和大臣们。他们,将要决定的是战争与和平。但是真正,要去承受,战争的代价,用自己的鲜血、生命和家庭,去为这个“决策”买单的却是帝国边境上,那千千万万,从未,发出过自己声音的普通士兵和百姓。他们的命运,就在这场,他们,永远无法参与的辩论中,被,悄然,决定了。

这场辩论,主要,分为两派。

第一派,是“鸽派”,也就是“主和派”。他们的领袖,是御史大夫,韩安国。韩安国,这个人,我们之前提过,他曾在梁王刘武手下,当过谋士,为人,稳重,务实,经验丰富。

他的观点,代表了“文景之治”以来,最主流的政治思想。他的发言,充满了一个成熟政治家的冷静和理智。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他的发言稿:

“陛下,各位同僚。自高皇帝白登之围以来,我大汉,对匈奴,奉行‘和亲’政策,至今,已有六十余年。” “这六十年,虽然,我们,送去了公主,送去了丝绸,送去了粮食,在面子上,是有些,不好看。” “但是我们,换来了什么?” “我们,换来了边境的大体安宁。换来了国家,休养生息的宝贵时间。换来了今天,我们国库里,那多到,穿钱的绳子都烂掉的财富!” “现在我们,要去打仗。打仗,打的是什么?打的是钱,是粮,是人命啊!” “匈奴人,来去如风,生活在茫茫大漠之上。我们,就算,打赢了一两场战斗,又能怎么样?我们,能,占领草原吗?我们,能在沙漠里,种地吗?不能!” “一场,没有尽头的战争,将会,耗尽我们,几代人,积累下来的财富。会让,无数的百姓,家破人亡。” “所以,臣,以为,‘和亲’,虽然,屈辱,但却是目前,对国家,对人民,最有利的选择。我们,应该,继续,忍耐!”

韩安国的这番话,是典型的“现实主义”政治。它,不讲“情绪”,只讲“利弊”。它,代表了一个成熟的农业文明,在面对一个野蛮的游牧文明时,那种,既无奈,又充满智慧的生存之道。

第二派,则是“鹰派”,也就是“主战派”。他们的领袖,是一位叫王恢的大行令(外交部长)。王恢,常年,出使边疆,对匈奴的反复无常和贪得无厌,深恶痛绝。

他的发言,充满了激情、热血和一种,被压抑了太久的民族自尊心。他的发言稿,大概是这样的:

“陛下!韩大人,说的都有道理。但是他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尊严’!” “我们,是堂堂的大汉天朝!我们,是天下的中心!我们,凭什么,要,像对待祖宗一样,去供着那群,连字都不认识的野蛮人?” “我们,送去的公主,被他们,当成生育的工具;我们,送去的财物,被他们,当成理所当然的‘保护费’。然后呢?他们,酒足饭饱之后,照样,会,挥舞着弯刀,冲进我们的边境,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这不是‘和平’!这是‘勒索’!是没有尽头的‘敲诈’!” “想当年,秦始皇,北击匈奴,‘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那是何等的威风和荣耀!” “现在陛下您,神武天授,国库充盈,兵强马壮。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学一学秦始皇?去,打一场,让子孙后代,都能,挺起腰杆的‘国威之战’!” “我们,要,用匈奴人的鲜血,来洗刷,当年,高皇帝,在白登山上,所受的奇耻大辱!”

王恢的这番话,是典型的“民族主义”和“英雄史观”。它,不计成本,不问得失。它,追求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历史上的荣耀。它,极具,煽动性,也极具,危险性。

一场,关于“里子”(现实利益)和“面子”(民族尊严)的大辩论,在朝堂之上,激烈地,展开了。

最终,裁决权,交到了那个年仅二十余岁的年轻皇帝,汉武帝刘彻的手中。他会,怎么选?

毫无疑问。他选择了战争

这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因为,对于一个精力过剩、野心勃勃、而且,兜里有钱的年轻人来说,“忍耐”,是这个世界上,最令人,无法忍受的词汇。他需要,一场,伟大的战争,来证明,他比他的父亲和爷爷,更伟大。他需要,用,敌人的头颅,来为自己,那刚刚开始的统治,举行一场,最华丽的“加冕礼”。

第二幕:一个“奸商”的“完美骗局”

决定,要打了。但是怎么打?

直接,派几十万大军,深入草原,去找匈奴人决战?那太蠢了。白登之围的教训,还历历在目。

“鹰派”领袖王恢,提出了一个极其大胆、也极其阴险的“钓鱼执法”方案。 这个方案,就是著名的——“马邑之谋”。

计划的核心,是利用,匈奴人,那无法抑制的“贪婪”。

第一步,需要一完美的“诱饵”。这个诱饵,是一个叫聂翁壹的马邑(今山西朔州)当地的“大奸商”。 他常年,在边境,和匈奴人,做生意,和匈奴高层,关系很好。

王恢,找到了他对他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然后,派他去当“商业间谍”。

聂翁壹,假装,叛逃,跑到了当时的匈奴单于——军臣单于(冒顿单于的孙子)的面前。他对单于说:“伟大的单于,我,有办法,把,整个马邑城,都献给您。” “我,可以,回去,杀了马邑的县令,打开城门,迎接您的王师。城里,堆积如山的财宝和牛羊,就全都是您的了!”

军臣单于,将信将疑。他派了一个使者,跟着聂翁壹,回到了马邑,去核实情况。

汉朝这边,也早有准备。他们,找了几个死囚,砍了脑袋,挂在城楼上。然后,指着人头,对匈奴使者说:“你看,这就是不听话的县令和县丞。我们,已经,替单于,把他们,给处理掉了。”

匈奴使者,一看,信了。他回去,向单于,汇报:“报告大王,计划,一切顺利!马邑,唾手可得!”

这是一个典型的“信息不对称”的骗局。汉朝,利用了匈奴,对中原内部情况的不了解,成功地,制造了一个“内应已就位”的假象。

第二步,需要一巨大的“包围圈”。

在聂翁壹,进行“诈骗”的同时。 汉武帝,调动了他整个帝国的军事力量。三十万大军,被秘密地,调往了马邑附近。

这次行动的总指挥部,堪称,“全明星阵容”。


御史大夫韩安国,这位“鸽派”领袖,现在也不得不,披上战袍,统领,主力护军。



飞将军李广,这位让匈奴人,闻风丧胆的传奇英雄,担任,骁骑将军。



公孙贺,未来的丞相,担任,轻车将军。



而这个计划的总设计师,王恢,则担任,将屯将军。他的任务,最关键:率领三万精兵,埋伏在代郡,准备,等匈奴主力,进入包围圈后,立刻,出击,切断他们的退路,抢夺他们的辎重。


三十万大军,如同一群,沉默的猎人。悄无声息地,埋伏在了马邑城周围的深山峡谷之中。他们,等待着,那头,贪婪的“草原狼”,一步一步地,走进,他们,设计好的死亡陷阱。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生活在马邑附近的普通牧羊人。某一天,他赶着羊,上山。突然发现,原本,空无一人的山谷里,密密麻麻地,藏满了几十万,手持利刃的士兵。他们,用,冰冷的眼神,示意他不许出声。那一刻,他会是何等的恐惧和绝望。所谓的“英雄史诗”,在普通人的眼中,往往,就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灭顶之災。他们的家园,即将,变成战场。而他们,连,发出一声惊叫的权利,都没有。

第三幕:一只“羊”引发的“血案”(虽然,未遂)

军臣单于,得到了使者的确切回报。他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贪念。他亲率,十万骑兵越过长城,向着,他心中的“黄金之城”——马邑,扑了过来。

一切,都在按照王恢的剧本,完美地,进行着。

然而,历史,最有趣的地方,就在于,它,总是充满了各种,意想不到的“意外”。

就在匈奴的十万大-军,距离马邑,只剩下,一百多里的时候。 军臣单于,在路上,闲得无聊,决定,顺手,去攻打一下,汉军,边境上的一个烽火台。

他大概,只是想,抢几只羊,改善一下伙食。他绝对不会想到,他这个无心之举,竟然,挽救了他和他的十万大军的性命。

驻守烽火台的是一个叫张时的汉军基层军官(尉史)。他被,匈奴人,给活捉了。

他知道,自己,必死无疑。在即将,被砍头的那一刻,出于,求生的本能,也可能是出于,一个军人的责任感。他对着单于,大声喊道:“单于,不要再前进了!前面,是陷阱!”

他将,汉军,那三十万大军的埋伏计划,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军臣单于。

这是典型的“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在一个最不经意的时刻,用,一句话,就,改变了整个战争的走向。这也是“历史”的一个有趣之处:历史,并非,总是由英雄和伟人所创造。有时候,一个小人物的一次,偶然的选择,也同样,可以,撬动,整个地球。

军臣单于,听完,大惊失色。他本来,就觉得,这次,进攻,顺利得,有点,不太正常。现在一听,更是吓出了一身冷汗。

他指着,远处的马邑城,说:“吾固疑之!”(我,本来,就怀疑这里面有鬼!)

然后,他毫不犹豫地,下达了他一生中,最正确的一个命令:“全军,撤退!

十万匈奴骑兵,调转马头,以,比来时,快十倍的速度,向着,北方草原,狂奔而去。

而此时,埋伏在山谷里的那三十万汉军。还在焦急地,等待着。等了一天,没动静。等了两天,还没动静。

等他们,终于,派出探子,搞清楚状况时。匈奴人,早已经,跑得,无影无踪了。

一场,策划了数月之久,调动了三十万大军,耗费了无数钱粮的“世纪大骗局”。 最终,战果,为……

第四幕:一场“甩锅大会”与一个“英雄”的陨落

三十万大军,无功而返。消息,传回长安。汉武帝刘彻,龙颜大怒。

他感觉自己,就像一个精心准备了一场,盛大烟花晚会的总导演。结果,烟花,刚一点着,就,下了一场,瓢泼大雨。

这不仅仅是一次,军事上的失败。更,是一次,政治上的巨大羞辱。他这位“鹰派”皇帝的脸,被打得,啪啪作响。

对于一个刚刚,力排众议,做出“重大战略决策”的领导来说,他最不能接受的就是“失败”。因为,失败,不仅,会让他个人的威信,扫地;更,会给,那些,曾经,反对他的“政敌”,提供,最完美的“攻击口实”。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追责”和“甩锅”大会,开始了。

第一个要被追责的自然,就是这个计划的总设计师——“鹰派”领袖,王恢

他的罪名,是什么呢?是“畏敌不前”。

按照原定计划,他的任务,是去截断匈奴的后路。但是当他得知,单于的主力,已经撤退之后。他觉得,自己手下,只有三万人,而单于,有十万人。他如果去追击无异于,以卵击石。于是他放弃了追击。

这个决定,在军事上,是完全正确的。是理智的。

但是在政治上,却是致命的。

因为,整个计划,只有他这一路人马,是真正,见到了匈奴人的。现在仗打输了总得,有个人,来背锅吧?不找你找谁?

王恢,被,逮捕下狱,廷尉,判了他死刑。

王恢,不甘心。他花重金,贿赂了当时,权倾朝野的丞相——田蚡(tián fén)。 (田蚡,是汉武帝的舅舅,也是窦太后之后,新的“外戚”代表。)

田蚡,拿了钱,也确实,替他办事了。他去,劝说汉武帝。但汉武帝,这次,是铁了心,要杀人立威。他对田蚡说:“马邑之谋,是他王恢,第一个提出来的。现计划失败我不杀将来,还怎么,向天下人交代?

王恢,在狱中,听说了这个消息。他知道,自己,已经,必死无疑。他也是一个有骨气的人。

最终,他在狱中,自杀身亡。

王恢的死,是一个典型的“政治牺牲品”。他是“主战派”的领袖;所以,当,战争,的第一枪,打哑了之后,他就必须,用自己的生命,来承担,这个“政治后果”。他的死,也给,朝堂上,所有,头脑发热的“鹰派”,都浇了一盆冷水。让他们明白:战争,不是一场,可以,随意煽动的“爱国秀”。它,是要,用,人头和前途,来做赌注的。

第五幕:“和平”的终结与“战争”的开始

马邑之谋,虽然,在战术上,是一次,彻头彻尾的失败。但是在战略上,它,却,像一声,惊天动地的号角。

它彻底终结了汉朝自高皇帝刘邦以来,长达六十余年的“和亲”国策。 它向北方的匈-奴,发出了一个最清晰、也最强硬的信号:和平,结束了。 战争,开始了。

从此以后,汉匈之间,连,那层,薄如蝉翼的“和平”面纱,也被彻底,撕破了。双方,进入了全面的敌对状态。

匈奴,开始疯狂地报复。他们的铁蹄,频繁地踏入汉朝的边境,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北方的边郡,几乎,每年,都要,遭受,数次,毁灭性的打击。

这就是“英雄”的决策,给“人民”,带来的最直接的后果。长安城里,皇帝的一次“雄心壮志”。换来的是边境上,无数百姓,未来数十年的颠沛流离,和家破人亡。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下,那些,被,匈奴的弯刀,所杀死的普通士兵;那些,被,匈奴的铁蹄,所掳掠的妇女儿童,他们,的名字,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他们只是史书上,一个冰冷的数字。但他们才是那场伟大战争中,最无辜、也最沉重的代价。

而汉武帝,在经历了马邑之谋的失败之后。也变得更成熟,也更冷静了。

他知道对付匈奴,光有“计谋”,是不够的。 还需要,有更强大的“实力”。

他开始进行,一系列更深刻的军事改革。他开始大力发展骑兵。他开始,在全军之中,选拔,那些,真正,懂得,如何,与匈奴作战的新型将领。

他在等待。等待,一个能为他洗刷“马邑之耻”的天才。等一个能真正,率领大汉的铁骑,深入大漠,直捣龙城的旷世名将。

他没有等太久。因为很快,一个叫卫青的年轻人,将以一种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方式,登上历史的舞台。他将和他的外甥,那个更具传奇色彩的“战神”——霍去病,一起,开创一个属于汉家铁骑的最辉煌的时代。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