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教学用除法来解决问题。今天的问题与原来稍微有点不同,就是涉及到对余数的处理,有的时候是进一法,有的时候是去尾法。具体选择何种方法要根据具体的情境来确定。
比如,下图中的题目——有27箱菠萝,王叔叔每次最多能运8箱,问几次可以运完?
教学时,先让孩子自己读题三遍。然后,教师直接画出重点词“最多运8箱”,然后询问孩子,最多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呢?
孩子回答说,就是不能超过8箱。比如,不能运9箱,10箱等等。有一个孩子插嘴道:“超过了8箱,交警会罚款,因为超载了。”
这个时候的孩子,对“最多”的理解还是不太到位的,仅仅认识到不能超过8箱。因此,教师再次让他们讨论到底“最多运8箱有几个意思”?
一阵讨论后,还是不能运9箱,就只能运8箱。这个时候,某个孩子说到,老师,不是只能运8箱,还可以比8箱少,比如:1——7箱都可以。
当这一步孩子理解到位后。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一次到底运多少箱菠萝为好。老师作为老板,孩子们作为司机,彼此对话中。
师:我是老板,想用最少的钱做最大的事情,我要求一车把这些菠萝全部运完,可以吗?
生:不可以,因为我们的汽车每次最多只能运8箱。
师:诶,老师为你们出个主意,你们就每次运1箱,这样就更赚钱,好吗?
有某生同意说到,这样就能赚好多的钱。孩子们跟着同意……
师:“我不同意,我有这么笨吗?本来一次可以运8箱,为何要分8次呀?”
孩子看到老师不同意,就说到,我们来商量着解决这事吧。老师要求越多越好,我希望越少越好。根据“最多可以运8箱,这个原则,我们就统一每次运8箱吧。
可以说,讨论到这里的时候,孩子基本上明白了,为何“最多运8箱”就是每次尽量运8箱的缘由了。
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讨论余数怎么处理的问题。看上图,剩下的3箱可以不运吗?
生:“不可以,因为老板不会同意。就算没有够8箱,也要另外再运一次……”
可以说,这样的一个过程,很好的把孩子们带入到情境中去了。希望,课后得你们做作业的时候,能有一种代入感,明白各种角色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