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小女孩漂亮乖巧,可惜从来得不到父亲的关爱。因为她的妹妹身患重病,无法行走,父亲对妹妹就格外照顾,而对小女孩则是不苟言笑。有一次,她跟父亲出门办事情,两人有了单独相处的时间,为了哄父亲开心,小女孩嘟着嘴巴做了个鬼脸,逗得父亲哈哈大笑,父亲的这个笑,让女孩倍感幸福。
在后来的日子里,想得到父亲关爱时,遇到困难时,或者不知所措时,她都会做这个鬼脸,在她看来,这个鬼脸似乎能给她带来转机,成为她的必杀技。成年以后,她的生活很坎坷,本来是大学老师的她,因为替学生顶罪,最后被迫离职,还从家里搬出去。她后来跟很多男人在一起过,但这些男人都对她很差,家暴殴打她,让她出去赚钱……不管遇到再渣的男人,她都舍不得放手,因为觉得这样总比一个人孤孤单单地好。
因为童年不受父母重视,极度缺爱,她终身都在追求被爱,她在爱情中善良天真,全身心投入,最后收获的却是遍体鳞伤……
看到这里,想必有些人已经看出来了,这个小女孩就是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的主人公松子,她的经历戳中过很多人。
弗洛伊德说,“一个被母亲完全喜欢的人,终其一生都会有一种作为胜利者的感觉,而这种成功的信心通常会让人获得真正的成功。”可见,父母的爱对孩子影响深远。成年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在童年找到根源,要找到这种隐秘的关联,就需要了解人格心理学。
前段时间读《成为更好的自己》,让我找到了很多人生常见问题的答案。这是一本关于人格心理学的著作,作者许燕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也是国内享有盛誉的心理学家,对心理学非常热爱,写过许多心理学方面的著作。
这本《成为更好的自己》侧重阐释人格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整本书深入浅出,在介绍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附上了许多精彩的案例,每一讲的最后都有相关的影视剧和书籍推荐,以便让读者更好地消化理论。
整本书共有30讲,涉及人性哲学、人格测评、人格改变、人格失常、人格成因等8个知识模块,语言浅显易懂,非常适合科普,里面提到很多理论可以作为线索,让有兴趣的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成为更好的自己》阐释了人格心理学的方方面面,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童年经历之殇”的部分。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理解,来分享童年经历对个人的影响。
一、童年对人格的发展至关重要
哲学家柏拉图曾经说过,“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我觉得这句话可以再拓展下,不仅是小时候受到的教育,还包括小时候的经历,认识的人,经历的事,对未来都会有影响。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大家熟知的好莱坞明星玛丽莲·梦露,童年就很悲惨。母亲在怀孕时,父亲就离开了,她被送往不同的家庭寄养,有时候还会遭到侵犯。她的童年颠沛流离,缺少关爱,这造成梦露内心孤独,没有安全感。
梦露从来没见过生父的样子,所以对生父有诸多想象和猜测,偶尔看到母亲和男朋友的合照,那个男朋友留着一撇胡子,有点像克拉克·盖博,于是,梦露幻想中的父亲形象,和克拉克·盖博相像。后来,梦露有机会和克拉格·盖博合作,对他表达了孺慕之情,惹得克拉克·盖博感慨不已。
阿德勒说过,“幸运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治愈童年。”玛丽莲·梦露属于后者,她短短36年的生命历程,看似风光无限,其实背后都是空虚寂寞冷,她内心始终孤独、恓惶。
再举个正面的例子,莫文蔚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美女,有的人觉得她美得惊艳,有的则认为她很丑,有一次采访,记者提到她不漂亮的问题,提的问题很犀利,“有网友说你长得丑,请问你对这个问题……”,莫文蔚截断了记者的话,回答说“对不起,我觉得自己很漂亮!”霸气十足,对自己非常自信。
这种自信和笃定和她良好的家世、被爱的童年分不开。莫文蔚出生在书香世家,家境优渥,从小父母就对她宠爱不已,给她提供了最好的物质条件和学习环境,将她培养得如此优秀。童年时候就被爱滋养的Karen,内心没有匮乏,非常特立独行,有自己的价值观,根本不care外界的看法。
二、作为成年人,如何治愈童年的创伤?
拥有幸福的童年让人羡慕,但并非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幸运,大多数人或多或少都带着伤。那些童年受过的伤,就永远没办法摆脱吗?答案是否定的,基于以下两个原因:
1、童年人格可以被塑造和完善
美国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认为,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两种分离的人格:童年人格和成年人格,二者有本质的不同。童年人格处在变化发展中,不够成熟,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因而是可以被改变和塑造的,而成年人格则相对稳定,它成熟而深刻。健康而成熟的成年人格能够自我控制,自我塑造,不会轻易受到环境的影响。
从中我们会发现:尽管童年的经历,对人的成长影响深远,但它塑造的只是人格的雏形,这个雏形能够改变和塑造,而这种塑造和改变取决于后来的经历,以及人成年以后的认知。童年以后的经历,既能加强之前的人格模式,也能够重新改造它。
2、童年带来的影响因人而异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对父母有三个儿子,父亲经常家暴母亲。大儿子看到父亲打母亲,学会了暴力解决问题,在自己的小家庭中,也经常殴打妻子。二儿子看到妈妈经常被打,非常心疼,所以结婚后对老婆很好。小儿子从小看到家里鸡飞狗跳,对亲密关系产生恐惧,觉得人生很灰暗,很大年纪都没结婚。
你看,同样在家暴的环境中长大,三个兄弟却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由此可见,童年的影响是因人而异的。上面提到的美国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还说过这样的话,“同样都是火,它使黄油融化,却使鸡蛋变硬。”说的就是自身素质不同,在同样的外力因素下,会产生不同的后果。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也曾经说过,“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
那些被不幸童年经历困扰的人,如何才能走出阴影,迎接新生活呢?我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我们要有觉知力,对自己的不足之处保持觉知,并能够追本溯源,找到对应的经历,搞清楚问题所在。我曾经看到这样的故事:有个女孩,——暂且称她为小静吧,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经常曲意讨好人。后来经人提醒后,她才意识到这个问题。
经过认真的检讨和反省,她终于找到原因:小时候,妈妈经常对着她发脾气,小静想让妈妈高兴点,于是她想到个好主意——对每个人微笑,让别人觉得她好,这样,他们就会在妈妈面前说,“你有个好女儿。”妈妈会因为有她而骄傲,也不会对她发脾气。这段经历造成的影响,就这样在她身上保留下来。
其次,在找到问题后,要对负面的童年经历进行重新解读,告诉自己,那不是自己的错。继续小静的例子,她找到原因后,开始正视这个问题,因为她已经成人,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自己又研读了大量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所以有能力重新界定问题。小静意识到,妈妈经常发脾气,并不是她造成的,她没有责任去取悦妈妈,而且妈妈是个成年人,应该对自己的情绪负责。
最后,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制定计划去改变,这个计划需要能够执行落地。小静找到问题症结后,决定每天写日记,记录自己刻意讨好别人的事情,并进行复盘,应该怎样应对才合理?坚持一段时间以后,收效显著。她不再那么拘束,小心翼翼地去讨好别人,活得更加轻松,也更像自己。
三、作为父母,如何不让孩子的童年有阴影?
有时候,我们会不知不觉变成自己讨厌的人。前两年的热播剧《都挺好》中,有个情节让人印象深刻。苏大强喜欢作死,自己闯祸了,还责怪子女不孝顺。最后气得苏明玉对他破口大骂,苏大强气得发抖,指着苏明玉说,“你就是赵美兰!”苏明玉如遭雷击,她最讨厌的就是自己的母亲赵美兰,没想到最后却变成了她?!
那些童年不幸的人,在自己成为父母后,会不经意间copy父母的养育方式,从而对自己的孩子造成创伤。举个简单的例子,我妈脾气不好,小时候没少被她吼和骂,我深受其害,所以,我自己当妈以后,对孩子格外温和,不想让她遭受我童年的经历。然而,小孩子也很会看脸色,有时候对她好,她也会矫情。有几次我也忍不住对她大声吼,那个时候,我觉得我像极了我妈!与此同时,也能够体会我妈当年的心情。
有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孩子3-6岁的时候,如果母亲对抚养孩子持有敌意,那么孩子在15岁的时候,有很大可能对外界有敌意。家长的教养方式,会影响孩子人格的形成。在恐惧中长大的孩子,以后会自卑;在嫉妒中长大的孩子,以后会玩心机;在怜悯中长大的孩子,以后会自怨自艾……真想感叹一句,“为人父母真是太难了!”
已经为人父母的我们,不想给孩子的童年留下阴影,就要采取科学、恰当的教养方式——民主型的教养方式,在家里营造安全、平等、和谐的氛围,孩子也会形成比较积极的人格。比如:活泼开朗,思维活跃,有同理心等等。研究表明,这种养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最为有利。其实,换个说法,就是我们常说的,穷养、富养都不如用爱养。
除了采用科学、恰当的教养方式外,我认为父母本身的素质也很重要。作为父母,应该不断进行自我提升和迭代。对于原生家庭留在自己身上的bug要有觉知,并尽量改正。不要放任明显的性格缺陷,或者不好的养育观念继续蔓延,影响下一代的教育。
除此外,自己也要做个正面、积极的人,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和生活。不要把生活中的不如意、糟糕的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自己身心舒展了,整个人开心了,才能对孩子和颜悦色,充满爱意。
最近大热的剧《隐秘的角落》,单亲母亲周春红就是个反例,她为儿子放弃太多,搞得自己满身怨气,付出感太强烈,对回报的要求也高,导致儿子朱朝阳非常压抑,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让人唏嘘。如果周春红让自己过得开心点,就不会有那么大的怨念,孩子也不会有这么大的心理压力,从而走进隐秘的角落。
写在最后: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说,“小时候谁都觉得自己的未来闪闪发光,但是一旦长大,没有一件事会随自己的心愿。”每次看到这段话,都让我感慨万千。成年人的生活并不容易,但我们也不能都归咎到童年经历上去。
人的一生是努力找自己、活出自己的价值的过程,需要不断觉醒、不断抗争。我们回溯童年经历,是为了搞清楚自己何以成为现在的自己,而不是纠结于无法改变的过往。我们要相信,自己有能力修复那些残留在心里的伤痕,我们可以更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