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讀筆記(2019.03.23)

第一

如果一個上過大學的人沒有被人叫過外號,那簡直是很沒面子的事兒,而一個人要是有好幾個外號,那就說明,此君交遊廣闊,屬於交際花,還是大朵兒的。除了酸溜溜的中文系(比如他們叫皮膚白皙的李姓女生為“李太白”,又叫身寬體胖的大胖子為“肚子美”,屬於拾古人牙慧,毫無趣味),大學裡的外號多從家畜、家禽、蔬菜、農作物和身體部位(與形容詞相伴)類別中汲取靈感。比如你給對門的小顧起了個外號叫“騾子”,他當然不能接受這種否定人家生育能力的稱謂。不要著急,你只需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冲對門喊一聲:“顧騾子!我這兒有一盒綠摩爾,來抽不抽?”對門馬上沖出一條黑漆漆的身影:“人在人在!哪兒呢哪兒呢?”

——張立憲《記憶碎片4.0》

第二

相聲段子(包括如今的社會新聞事件、娛樂炒作)如果想達到長期的話題性,被外界持續關注,必須達到兩個標準,其一要細水長流,不能一口氣把“材料”都倒光了,就跟說書一個道理,今天說一點明天再說一點,磨磨蹭蹭擠牙膏,不斷有“最新進展”披露出來,當事人不時藉助媒體平臺對公眾“爆料”,得到外界的持續跟風關注,始作俑者就能牽著關注者的鼻子走了;其二要“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事件涉及的當事人和發生地點不只是真人真事,最好還就發生在身邊,讓好事者在聆聽的過程中,產生身處其境的親切感。

——秋原《茶館之殤》

第三

讀圖

流浪漢沈巍

消費與被消費。利用與被利用。娛樂與被娛樂。

我衹是看客。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