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尔诺贝利的祭祷》读后感
1986年4月24日凌晨,一场飞来横祸降临人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的四号反应堆伴随一声巨响发生爆炸。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造成近十万人死亡的悲剧,该事件也因此成为核电时代以来最大的核事故。在三十余年的岁月更迭下,曾经的惨案正慢慢埋没在历史长河中...而一位著名记者阿萨克谢耶维奇选择冒着核辐射的危险去深入揭开切尔诺贝利神秘的面纱,她通过采访数百位惨案亲历者并将其话语整理成书——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切尔诺贝利的祭祷》问世了。
反应炉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破坏只是一串串冰冷的数字和一则则惨烈的报道,而这本书通过具体到细节和个体让我们真正感受到切肤之痛和人性冷暖。每一页都是感人肺腑,每一个故事都如残留在幸存者身上的辐射般残忍,令读者身临其境。独白方式的访谈,复调式的书写,巨细靡遗的写实描绘,都使这场悲剧读起来如同世界末日的童话。对于这些亲历者而言,切尔诺贝利事件是每一寸肌肤的溃烂,每一秒钟的撕心裂肺,每一种推卸责任的无情,每一个勇士的一往无前,每一对爱人的生离死别,每一个孩童的畸形世界...正是这些鲜活而普通的个体发出了真正的切尔诺贝利的祭悼。在书中,我们看到人们在事件突发时的束手无策,看到人们铤而走险不畏生死的义无反顾,也看到人们在数年后即使身体饱受因辐射带来的病痛摧残却依然热爱生活的执着。即使政治风譎云诡,伤亡惨重,但他们仍未放弃活下去的权利,在人间炼狱的旁边重建家园,追求幸福,用微笑努力勾勒出天堂的模样。
在书中,我切身体会到了生命的张力与韧性和人之所以为人的尊严,事故的亲历者历经磨难却生生不息。同时,我们也不得不反省灾难所带给人类的血淋淋的教训。切尔诺贝利事件不是天灾而是人祸,苏联政府因偷工减料而在设计核反应堆时产生缺陷、操作人员为利益而发出错误指令、各高官为推卸责任而谎报实情...都是灾难发生的万恶之源,或许,比灾难本身更可怕的是人心叵测。我们回顾历史,挖掘人性,更是为了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
罗曼·罗兰曾说过:“真正的英雄主义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我们在书中看到了这个充满极端与未知的地方,这个现代科技发展所造就的戏剧世界。但我们也应该相信在浩劫面前渺小的人类依旧会顽强地砥砺前行。因为我们,不忘英雄,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