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天性>作者美国彼得·布朗。
考试时间快到了,抓起课本去把自己记下的各种干货拼命似的读写背,恨不得自己三头六臂做多点笔记,多几个脑子背下全部内容。
学习的时候,把自己认为好的段落摘录下来,做各种思维导图,然后书里做各种笔记和标签指引。
这样的经历是不是很熟悉?因为我们大家都经历过。
文章中有说到我们总是认为在一本无论是笔记本或者是书籍或者是我们阅读任何读物的时候总是习惯或者是潜意识里认为就是需要做大量的笔记,而且用不同颜色的荧光笔去做记录以方便自己去记忆。觉得这样的方法是最高效的,而且方便于我们辨识更好的收纳理解知识,其实这是错误的。
当要复习的时候我们就只注力于当时记下
标注的"知识",去反复记忆。
一,如何有效的学习?
樊登老师他结合自己的事例讲,他在上学的时候看书,书上是没有做任何笔记,最大限度也只是在老师布置的作业上面打个勾。
那不做笔记那是怎么学习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他的方法吧。
樊登老师非常喜欢考试,因为就算是在空闲的时候,也喜欢和朋友互相出题考着玩儿。每到考试的时候他也不会一遍一遍的去看书,而是拿出一张白纸,凭着自己的记忆去把当个学期所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全部把它默写出来。
每一门功课就用一张纸。任凭自己的记忆使劲儿去搜索大脑的记忆库底层。实在是想不起来的时候再去翻书,然后补全当学期缺失的知识图谱。
是不是觉得很神奇而且自己也可以做到?
在这里就说明了一个元认知的问题,一个通俗点的词语来讲就是隐藏在大脑底层里面的潜意识。
书籍<认知天性>里把樊登老师这样的学习方法给予了“高大上"的一系列名称……
检索,间隔,巩固,细化,迁移……
1.反思相对论
书里的研究结果显示:如果你在书上记特别多的笔记,画特别多的线条,你的大脑就不去记它了,就已经忘记了。
所以我们努力的去做笔记,拼命的去背诵。这些的学习方法都没有给大脑带来挑战,没有起到真正的巩固作用,只是做了无用功,但是轻松的学习往往是无效的。
2.想要学习好并不是靠天赋,而是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
在<认知天性>这本书里面就教了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如何有效学习。
科学的学习方法会让我们更加轻松。更加科学的掌握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樊登老师认为这本书是<刻意练习>的升级版。
刻意练习这本书里面是有提到1万个小时定律,用3f原则不断去刻意练习一件事物,你就会在这个领域里有相应的成就。
而在<认知天性>就有提到怎样去更加细致的研究刻意练习,而且提出了很多对刻意练习的挑战。
二,认清学习的真面目:什么才叫做真正的学习一件事?
①需要心智模型的建立
书中通过在一次发生意外倾斜的飞行驾驶中飞行员通过自己大脑快速回忆了一连串的知识在实操后顺利迫降机场的事例。
来进一步说明当人在遇到紧急情况而没有任何多余的时间让我们去查询操作指南时,我们能做的就是运用能够靠你大脑当中所拥有的知识快速地运算。
在我们大脑里面仅仅储存知识是不够的,能做到在我们需要的时候进行快速调动。形成能够自动调用的心智模型,就是能够让这些知识自动地组合、自动地使用,然后形成一套体系,这才算我们真的学会了一件事。
②元认知偏差
教育工作者曾配合心理学家做了一个重复阅读测试。第一组人不停地读,第二组人是读一遍,读完一遍以后,过了一个星期再读一遍。
结果发现过一个星期读的人比重复读的人记得更多。
再例如回到我们生活中的例子。现在社会大多数人都有知识焦虑,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就会被社会抛弃。于是报各种培训班给自己充电赋能,看各种领域的书籍恨不得用以填补知识面的缺失,但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学多而不精。
其实我们是不知道自己学习中的薄弱之处,不知道要在哪里花更多精力才能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从而迷失了自己。
那有没有方法解决呢?
对于第一个关于阅读的例子,比过了两个星期再读一次记忆效果更好的是什么呢?答案是考他一次。
让他的大脑使劲回忆一次,大脑只有经历痛苦,经历想不起来的过程,在回忆当中产生了一些痛,这时候学习的效果就会加倍。书中的这种方法叫检索。
而对于我们的焦虑,同样也是需要检索自己,从自身根本的问题出发,是什么让我们感到焦虑?如果不分析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有意识地发现问题的话,确实很难发现自身的问题,知识也得不到修正。无论在哪个领域,真正的达人都是排除常识性臆想,观察现场,有意识地控制自己。
③学习需要挑战,越轻松,越效果不好。
实验的案例:八年级的学生上科学课,把所学内容分成两组。一组用小测验的方法学习,另一组用反复复习的方法学习。
测试内容是一个月后哪部分知识点会被记得更牢。
通过考试发现,凡是考到那些用小测验来学习的知识点的时候,学生们的平均成绩是A-。而在考察那些仅作复习但是没有测验的知识点的时候学生们的分数变成了C+。
这里说明我们需要通过检索去考试来给我们减少元认知的偏差。
有些事情大量重复反而让我们只单纯停留在原有的知识层面,从而因为没有挑战性,麻木了我们的感知欲。
它叫知识链与记忆结,不停记笔记相当于把知识链不停的捋,结果越来越乱。只有通过考试检索才相当于打一次结形成记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