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发现三个好友都在分享同一本书,是刘若英得《我敢在你的怀里孤独》。这本书我很久以前看过,是刘若英婚后写的一些人物对话拜访以及自己的心里路程。我记得最清楚也是最喜欢的观点就是她对孤独的定义,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感受,而且这是一种自我内在的感受,在这个感受里,我们拥有真实的自己,真实得情绪和想法。她举例说婚后,他们自然保持着彼此的生活模式,可以一起读一本书共同分享,也可以一起出门看电影但各看各的。
那时起,我就知道两性关系里还有种这样的状态,而且这种状态才是最舒服的,最美妙的。
好友们都纷纷说这本书很戳进心窝,小挪同学还截图很多做了标注的文字给我看,并说自己也经常有这种感受或者冲动。我真高兴所有的女朋友们都能在书中找到共鸣和乐趣。
书中有段是写卢广仲突然想家,就收拾东西回家看妈妈去了。那种突然而来的情绪如此强烈,以至于有时候我们就只想跟着心走。小挪说,她也有过这种感受,曾经一次旅游回到广州车站,马上买票回了家,给自己的旅游一个完美的终点。她说,那是一种别人很难理解的孤独。
我说,其实我理解。
孤独不是一种状态,尤其不是具体到一个人的状态就叫孤独。在我们内心里,其实都喷涌着一些热情,这种热情不是太阳灿烂的热情,是一种潜伏在血液里的对某些事情,某些感受的热情。这种热情经常只有我们自己知道,明白,从而有了孤独。
好友说,在她那里,她的孤独,就是有时候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一个人去散步,一个人出去游走,在这个空间里她能尽情释放她的情绪,整理自我。在这个空间里她可以哭可以笑可以听歌可以阅读,也可以什么都不干。
我开玩笑说:真的是除了没钱,日子满足极了。她极度认同。
而于我,似乎更在乎孤独。我比好友好一些的是,我不需要刻意的空间,我就能进入我的世界里。
很多年前,发生了一些大事,一向爱在空间记录的我设置了空间密码,想把自己封闭一段时间。密码设置的有规律,但挺复杂的。
现在想来,我当时挺让人操心的吧。毕竟连空间都锁了,也不敢来问我。但是很快,我的空间还是有人进来了。
那个能猜出我密码的人是我妹。她也什么也没说,就是偶尔会进去看看,之后告知我好友近况让他们不担心。
这事是在我自己慢慢缓过来后,小挪告诉我的。说你妹妹居然能猜出你那段时间的密码。我才知道,其实我一直在被人关心着,却又被尊重着。
这几年我仔细想想,我和家里人的相处模式也是近乎这些的,互相尊重,彼此关心,各自孤独。
假期在家,有个经典模式就是我爸看电视,我妈找我聊天,我一边看书一边和她聊。从来没有耽误过彼此的事。网上说,回来要放下手机,用心陪伴。其实,各自做自己事,知道自己在乎的人在身边,并且他们很心安,也很好啊。
不一定唠嗑才是陪伴,才是父母子女相聚的模式。各自孤独,足以心安,也很不错,就像刘若英所说:敢在怀里孤独
《无戒365挑战营108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