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袋泡茶的时候,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很多茶包里面的茶叶是碎的。
我听过好多人跟我解释,但最有意思的是一个老哥,他义正言辞的说,这些碎茶是茶叶制作工程中的茶渣,不法商家把他们收集起来再利用制成了茶包。
emmmm,虽然确实是原材料的再利用,很符合科学发展观。但是,如果仔细比较一下茶包里的碎末状茶和传统茶工艺中的边角料,会发现有很大的不同,茶包里的茶叶是因为产品需求而故意切碎的。如果是用茶叶边角料制作的茶包,口感和质量肯定没办法保障。
在红茶的分类里,专门有一个分类叫做红碎茶(Broken black tea)。也称作分级红茶、红细茶。是茶叶经过正常的萎凋、揉捻工序之后,直接用机器切碎,再进行发酵、烘干而制成。制成的干茶,再根据它们的茶条形态进行分类,分别为叶茶、碎茶、片茶、末茶四类成品,有统一的国际分级规格。
叶茶(Leaf tea)
叶片呈短条状较为完整,属于红碎茶的花色类别中的一种。而叶茶根据嫩度又分为以下5种:
花橙黄白豪(Flowery orange pekoe),英文缩写为FOP;
橙黄白豪(Orange Pekoe),英文缩写为OP;
白毫(Pekoe),英文缩写为P;
白毫小种(Pekoe souchong),英文缩写为PS;
小种(Souchong),英文缩写为S。
碎茶(Broken tea)
茶叶呈颗粒状,较为细碎。碎茶的花色分类有花碎橙黄白豪、碎橙黄白毫、碎白毫、碎白毫小种、碎小种。
花碎橙黄白毫小种(Flowery broken orange pekoe),英文缩写FBOP;
碎橙黄白毫(Broken orange pekoe),缩写为BOP;
碎白毫(Broken pekoe),缩写BP;
碎白毫小种(Broken pekoe souchong),缩写BPS;
碎小种(Broken souchong),缩写BS。
不同的花色按颗粒大小和品质也有不同的划分,如FBOP里也分,OP1、FBOP1、BOP1。1说明是在该等级里最高的。
片茶(Fanning tea)
干茶外形呈片状,主要花色有以下几种:
花碎橙黄白毫片(Flowery broken orange pekoe fanning),简称FBOPF;
碎橙黄白毫片(Broken orange pekoe fanning),简称BOPF;
白毫片(Pekoe fanning),简称PF;
橙黄片(Orange fanning),简称OF;
片茶(Fanning tea),简称F。
末茶(Dust tea)
干茶呈细末状,主要花色有2种:
白毫末茶(Pekoe dust),简称PD;
末茶(Dust),简称D。
在口味当中,碎茶也就是Broken tea,因为切的细碎所以茶汤滋味较浓。花橙黄白毫,即FOP有较多的芽叶,所以滋味想对来说更清爽。
当然,红碎茶中,还有一个分类叫做CTC(Crushing Tearing Curling)红碎茶, 也称作大渡岗CTC红碎茶。产自云南西双版纳大渡岗茶厂。茶叶原料为云南的大叶种茶,经过萎凋、洛托凡(指在揉切工序中使用转子机切碎)+CTC三连揉切。
CTC制成的茶叶颗粒细小匀整,茶叶的净度也较好,在冲泡过程中茶汤也很容易泡出,所以适合做成袋泡茶。
我国的红碎茶主要产自云南、广东、海南、广西等地,多用大叶种(可以理解为茶叶外形较大),为原料制作。
说起来我国制作红碎茶的时间也不长,起始于1957年,1964年后开始有较大的量产,是我国的主要出口茶类之一。(我国出口最多的不是绿茶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