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想写干货文章,写个随笔吧。——大栗致自己
小姑娘的个性签名从“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而已”到“shoot for the moon,even if you miss,you will land among stars”,也许这就是我们一直追求的努力的意义。
前者我们的付出与努力保障了岁月安稳,也得到了家人的认可。后者我们的努力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最高层自我实现需求上得到了满足。
今天翻看了《要么出众,要么出局》,里面有3个小故事让我有所感触。
为什么喜欢一个偶像?因为爱他,能让自己变得更好。
故事1:《要么出众,要么出局》本书的作者在读军校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对未来有什么规划,有一天,著有《拆掉思维里的墙》此书的古典老师去他们学校讲课了,讲得很好。作者就被古典老师吸引了,然后,年轻时很容易“追星”。他就拜读了古典老师所有的文章。发现古典老师竟然也在新东方教过英语。几年后,作者成了新东方的老师。后来作者出第一本书的时候,问作者找哪个名人推荐一下序。作者马上想到了古典老师。他在古典老师的微博里发了一条长长的私信,写如何认识他且对作者本身的改变与影响。过了两天,古典老师很亲切地同意了。
后来两人接触挺多,虽然后来走的路不太一样,但是作者说,古典老师是他最迷茫时的光,尽管后来他已翱翔,但光一直在。
故事2:13年,作者和几个朋友去看五月天的演唱会。在火车上遇见了和他们一样喜欢五月天的的一个小姑娘。小姑娘还在大四,用一年省吃俭用的钱买了一张500元的演唱会门票,加上来回车票和住宿,正好花完。作者问她:为什么要这么执着地去看演唱会?
她说在最无助的时候,是五月天的歌在无数个夜晚给了她希望。12年的鸟巢音乐会她没有能力,也没有钱去看,当时只能在宿舍开免提,听室友在现场传回来的欢呼。最后,她在随后的一年里打了两份兼职,成功攒够了钱。
后来演唱会结束,她发了条朋友圈:谢谢你阿信,我要更加努力,下次离你更近。再后来,她在一家创业公司从零开始做,一直做到了高管,16年五月天开演唱会,她买了前十排的黄牛票。作者感慨到:我们会一点点往上爬,离那个发光的人越来越近。也会在某一天成为照亮别人的光。
故事3:一次签售,作者遇见了一个一只耳朵失聪的男生。那个男生告诉作者,因为受他文章的鼓舞,也报名了作者的英语课。(作者原先是新东方英语老师)最后,过了四级,且听力200分(听力总分248分)。失聪男生说他提前一天过来就是为了和作者道个谢。后来作者主动要求合照,那个一只耳朵失聪的男生掉了眼泪。他努力,他收获,并为此喜悦。
也许每个人心里都有想超过的人,也有一道光,拼尽全力去接近,即使后来那个别人在你心里已经不重要,但你会发现也许你爱得从始至终是内心深处更优秀的自己。
熙熙攘攘的世界,我们孤独地将梦想的火焰高高举起,以梦为马。冯唐在《可遇不可求的事》中描述道:后海有树的院子,夏代有工的玉,此时此刻的云,二十来岁的我。所以我一直觉得年轻是最大的漂泊。二十几岁的时候,对未来永远充满一颗蠢蠢欲动的好奇心。
小时候,我站在家门口的青石板上,眺望远方。似乎读书也就被赋予了一种去远方的使命。再后来,读了初中,高中,大学,对自己暗暗下决心,告诉自己,优秀是一种习惯,也是一场超越。
初中时,教导主任问我们,读书是为了什么?年少的我们是真得不知道,我们就像一张纯碎的白纸,你说那是方的,我们绝不会说是圆的。因为那时候的我们真得还没有从读书这件事情中感悟到什么人生价值。后来,教导主任告诉我们,读书,不是为了别的,我们将来通过读书所能站到的高度是我们的下一代的起点。那一刻,我们懵懵懂懂,一颗石子投向水里,最多泛起几多涟漪。
再后来努力的意义已经不仅仅是借助读书这一途径改变自己的阶层,你更是学会了欣赏世间万物繁华,也懂得了如何独善其身。
人生路漫漫,我们需要一个人孤勇地上路,像哈罗德那样,即使双脚走得流出血来,也要披荆斩棘地向前。再后来开始学会修心,从那些可以给予自己内心力量的书籍中,看到围墙外的树林茂密,墙角的青苔蔓蔓,穿过人性的黑暗,抚平内心对改变命运的叫嚣,终于抬头就能眺望那天边的云彩。
和着微醺的暖风,一定会有一路繁花相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