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读书的收益如何,我今天终于懂了

今天是跟随古典老师的“21天卡写营”学习的第一天,今天讲课的主题是“读写是最好的投资”,让我充满了期待,听完课,果然不负我所望,收获颇丰,现在分享其中一个对我触动比较大的点:

一、我最有感悟的古典老师的一句话是:

读书收益=阅读速度*提效率*复用频次

二、阅读\写作不是……而是……:

阅读收益的评价目标不是在某方面读过多少书,而是阅读速度、对自己工作的提效率、今后的复用率的综合评定结果。我过去踩的坑是:

1、关于阅读速度:

我是从今年才开始深入阅读书籍,但是自己的阅读速度很慢,经常10个小时以上才能读完一本书,每天一个多小时的阅读,可能要十天左右才能读完,当看到别人2、3天就能读完一本书时,就感到很焦虑,为什么自己也在努力读书,可是速度却没有什么大的进步呢?

今天我知道了阅读的速度跟眼速、心理词典有关系。至于眼速,我认为我的阅读时,经常专注度不够,注意力经常会被外界吸引、影响,所以眼速是需要提高的。

对于心理词典方面,我虽然阅历可以说比较丰富,但是因为近些年来读书较少,所以心理词典的建设不足,对很多领域、层面的知识储备不足,所以阅读时需要逐字阅读和理解,相比那些有这方面知识储备的人来说,自然速度要慢了不少,所以只要随着积累的逐渐深入,阅读速度会不断提高,这是毋庸置疑的。

2、关于提效率:

在阅读时,我除了关注阅读速度,对于自己工作等方面的提效率却关注不多,虽然之前也听说过读书的目的,是带来行动方面的改变,但是之前的自己认为,只要有阅读,自然会带来自己潜移默化的改变。

今天想来,既然我们的时间如此宝贵,即使自己现在一小时的收入也值57块钱左右,10个小时读了一本书,如果它对自己的影响非常微弱,那么将近600块钱的投入是否值得?

所以在读书前评估一下这本书是否值得自己读非常必要,判断的标准应该包括,这本书与自己当前迫切需要解决问题的相关度如何,只有相关度高的书籍,才值得自己深入进行阅读。

3、关于复用频次:

一本书的复用频次,作为它给自己的工作、生活、成长方面带来的改变的一个计量指标,直接影响了这本书给我们带来的收益。我以前认为读一些工具书是让自己成长更快的书籍,但是它只帮我解决了某一个或某一类的一些问题,长期来看,随着知识和技术的更新迭代,它的长期收益是比较微弱的。

反倒是一些我们当时看来没有直接叫我们方法学的那些书,那些更偏向底层逻辑的书,比如古典老师提到的《动机心理学》等等,让我们在很多的领域、很多的场景都能反复用到,那它的收益率相比那些复用率只局限于某领域、某层次的书籍,是不是更值得花费自己本来就非常宝贵的时间呢?

三、我以后可以更好的方式是:

1、在阅读速度方面

提升自己的阅读专注度,确保眼速的稳定,方法是:读书时为自己规定好时间,不是“着火”这样的紧急事情,就先不予理喻,等读到规定时间再集中进行处理。对于心理词典的建设,就是增加自己的阅读量,在自己急需的领域多读相关书籍,在形成自己本方面的知识体系后,读书速度自然会提高。

2、在提效率方面

读书的感悟要及时进行记录,并提出自己的行动目标,把这些知识,感悟,真正服务于自己的工作、生活、成长。

3、在复用频次方面

跟随共度会的节奏完成读书的任务,因为古典老师选择的书必定是经典书籍。同时结合自己的感悟每天输出一张卡片,以增加自己的感悟度和行动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