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搭建个人知识体系是一件长期主义的事情
一、无论学习和读书,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1.成长这件事,不应该仅采用量化指标
eg:每天阅读50页,每天写300字……
“量化陷阱”:缺思考,缺加工,缺实践,只是在赶进度。
2.做事靠系统
读了多少本书不是重点,重点是搭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写了多少字也不是重点,重点是你写的东西是你仔细思考过的,能够让你的思维从无序变有序
每天学了多少不是重点,重点是有多少被你真正内化和吸收
3.学习原则:“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以我为主”的前提是“目的在前,手段在后”——
“读不下去,要放弃么?”
“同时读几本书,要不要纠正?”
“干货笔记,要不要继续?”
4.如何“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阅读和学习时,最关键是的要【时刻明确你自己的目标】
如:
我想通过阅读这本书学到什么?
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是什么?
我希望从中获得什么帮助或价值?
千万别让你的大脑,成为别人的跑马场
关于某个观点,你的想法是什么?你从中学到了什么东西?
二、“存储与提取负相关”
1.存入越容易,提取就越困难;
存入时吃力,提取会更方便。
2.“场景”
1)边听课边做干货笔记,课后从不回顾。
2)听完课后回忆我听到哪些知识点,哪些我能拿来用
3)学习的关键永远不在于“学”,而是在于“思考与行动”
3.认知心理学-测试效应
1)直接反复阅读学习材料及笔记
2)根据大纲回忆(线索回忆)
3)不带线索自由回忆
4.“认真你就赢了”
记忆只是思考的副产品。
我们记住一个知识点,往往是因为我们对它进行了思考,应用。
三、画一张属于你的知识地图
1.六大卡点
1)从不记录
2)存储无序
3)标签混乱
4)管理失配
5)连接失效
6)复用困难
2.“卡片笔记写作法”
“不写就无法思考-卢曼”
尼古拉斯.卢曼——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社会学家之一,他的一生惊人的高产,发表了70多本书,近四百多篇学术论文。他把自己高产的归因于,他独特的卡片笔记写作法。
3.“重塑知识"
绝不要仅仅做原文摘抄、复制粘贴。
你要对这个知识点做些”精细加工”,在理解的基础上,尽量用自己的话来做表达,把每个知识点,编入你的知识体系(知识网络)中去。
知识如细胞,当知识之间没有联系时,知识本身是没有灵魂的只有把不同的知识连接起来,才能产生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就是有灵魂知识。
因此,我们需要思考:
“我是谁,我将成为谁,你未来需要获取的知识、未来这些知识要用到哪里去,带来什么价值……”
最核心的原因是:
我们只是在积累信息,而没有把它们变成成体系的知识。
大脑是通过联系来保存记忆、调取信息的。
构建知识体系的本质,就是使信息之间更有效地联系起来,形成一张详细的知识地图。再通过实践巩固,将其内化成我们的习惯。
4.建立你的知识系统——笔记系统
基础:记录--整理--分类
重点:连接--思考--使用
思考:知识之间的连接如何产生新的价值
笔记:以连接为中心的知识管理系统
5.认真你就赢了
你不会的东西,觉得难的东西,一定不要躲,先搞明白,后精湛,你就比别人优秀了。
因为大部分人都不舍得花力气去钻研,自动淘汰,所以你
认真你就赢了,执着的努力,就占了大便宜。
要相信“执着,专注”的力量,选择决定做一件事,就要专注于这件事,持续坚持地去做。
不回头,不问前方,只一心低头地赶自己的路。一路上你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人看见,也会被越来越多的人吸引。
写在最后:
今天的主题使我联想到最近阅读的内容。
在《精进》一书中,作者提到我们认识问题的两种对象:现实世界和理论世界。这两种对象并非孤立毫无关联,很多人往往在遇到现实问题时不能站在更高位的理论层面去思考问题的本质所在,或在理论方面脱离对现实问题的把握与关照。这其实是导致我们知行合一以及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机结合的原因所在。
作者认为,我们可以:
“在现实世界中思考理论问题,在理论世界中思考现实问题。”
因为“在现实世界中思考理论问题,可以让我们比其他的实践者思考得更加深刻和系统,然后又反过来助益我们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在理论世界中思考现实问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理论的适应范围和界限,然后又反过来优化和完善我们的理论。更重要的是,这种思考的过程,逼促我们去建立理论和现实之间的联结。
如果你试着去践行这个方法,应该就会慢慢地发现:这些行动可以帮助你一步步地构筑起自己独特的知识和经验体系,因为当你把纷繁复杂的现实和眼花缭乱的理论进行思考、交叉和整合以后,它们就成了你心智的一部分,而且不可能有人正好和你的这部分心智相似,甚至连模仿也断无可能。这种逐渐打磨出来的独一无二的智识,就可能帮助你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帮助你在复杂多变的荒野竞技场中站稳脚跟。”
这样看来,在个人笔记系统中的重要一环当然也必须包括我们关于现实世界和理论世界的有机思考。随着时间的沉淀,我们才能逐渐建立个人稳固持久的知识系统和经验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