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许焦虑,因为写不出想要的文字。前天看完爱情刽子手,一直想写篇读后感,却一直无从下手,好像有一个角度,但不知如何丰满,又好像有很多想写,却太多太杂。
大概因为心本不静。
爱情刽子手并不像这个名字所说像是一部爱情小说,而是一部心理治疗小说,写了十个心理治疗故事。
前几天看奇葩来了第三季,他们谈到奇葩说的意义之一是包容大千万象,通过分享更多奇葩的故事,让别的奇葩有安全感,让分享的奇葩本身更阳光乐观地面对生活。我想这也是书里这些故事对于阅读者存在的意义之一。
这本书里的故事大多是中老年人,这些中老年人并不一定都经历过很大的创伤,或者有很悲伤的故事,而可能只是因为无法接受衰老无法面对可能的死亡,因为这些暗在的意识带来焦虑,进而演化成身体的疾病和外在的一些不可思议的行为,比如偏头痛,比如失眠,比如肥胖症,比如阳痿,比如虽死犹生,等等。心理医师需要深入探究这些外在表现,结合患者的梦境或者过去的经历,用个体治疗或团体治疗或催眠,去摸索和探究患者真实的焦虑来源,并逐步让患者自己意识到,从而得到释然或解脱。
这个过程,很大一个影响因素则是心理医师的意识。可能是对某个患者的偏见(反移情),可能是他自己的自尊心或好胜心,整个治疗过程既需要面对自己的内心真实情感,也需要客观的去分析患者的病情。
看这些故事,会让我产生一些安全感,会觉得有时候莫名奇妙的孤独失落不知所以可能只是人之为人而有的自然的情感。不必焦虑,可以试着担任一下自己的心理医师,结合最近的梦境或者往事经历,去解剖一下自己。
这些故事,让我印象很深的一种思想是人生愈多空白或尚未发挥的潜能越多,死亡焦虑也越大。还没到死亡的那一刻,可能无法理解,但我想这种感觉大抵是考试前的心理,准备的越充分,考试前的心态也越好,而毫无准备或准备的不够,往往会诱发考前焦虑症,出现失眠、心跳加速、频繁上厕所等症状。面对考试毕竟只是几个小时,最多几天的事,但面对死亡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独自面对这些焦虑未免太难,所以需要求助心理医师。
除了有信仰,或者有小孩或家庭寄托,这种焦虑的治疗方法就是死而无憾。年轻的时候在白纸上多画画,也许就会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