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海南长臂猿一声悠长的鸣叫,唤醒了沉睡的雨林。透过薄薄的晨霭,阳光下的雨林世界神秘又充满生机。
这里是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内的霸王岭林区,是海南长臂猿在全球唯一的分布地。
近40年来,从只剩两群7只到如今的4群30只,海南长臂猿种群正在艰难恢复。
海南长臂猿是海南热带雨林的顶级物种、旗舰物种,为中国特有,在全球具有无与伦比的珍稀性,被国际野生动植物种贸易公约(CITES)列入最优先保护物种名录。
霸王岭海南黑冠长臂猿
20世纪70年代末,海南长臂猿在全球仅剩7只,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21世纪全球最有可能灭绝的灵长类物种”。
为拯救海南长臂猿,1980年霸王岭长臂猿省级自然保护区成立,1988年晋升为海南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9年,霸王岭纳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实行最高级别的保护与管理。
霸王岭林区地处五指山余脉的西北侧,保存有最完好的原始热带雨林,是海南热带天然林集中分布区之一。板状根、老茎生花、空中花园、附生植物、绞杀等雨林特色奇观在霸王岭随处可见,全球仅有的30只海南长臂猿就生活在这里。
包括霸王岭林区在内的海南热带雨林也曾遭到过严重破坏。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满足国家建设对木材的需求,海南相继建立了16个森工采伐企业,为国家建设输送了大批优质木材,与此同时,海南热带雨林天然林锐减,热带雨林物种特色与群落特征受到严重威胁。
海南热带雨林是所有雨林物种生存繁衍的根基。为保护与修复热带雨林,海南1993年颁布《海南省森林保护管理条例》,1994年1月1日,在全国率先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全省林区、林场实施森工转向,广大干部职工克服重重困难承担起保护海南热带雨林资源的责任。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让海南的热带雨林呈现恢复性增长。从2000年到2018年,海南天保工程区内林地面积从591.16万亩增加到683.79万亩,森林覆盖率从87.38%增加到98.16%,森林蓄积量从4458万立方米增加到7090.4万立方米。
雨林修复,物种归来,雨林里又响起了海南长臂猿的歌声。除了海南长臂猿,海南另一种特有鹿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海南坡鹿也实现了种群恢复,从1976年只剩下26只,目前已繁衍到1600多只。
海南还不断加强海南长臂猿栖息地生态改造修复工作,自2005年以来,共改造修复海南长臂猿栖息地5000多亩,种植各种长臂猿喜食的乡土树种超过30万株。实施海南长臂猿栖息地恢复工程,修复2000多亩海南长臂猿栖息地。海南长臂猿喜欢在树枝上栖息跳跃,海南拨付专项资金将保护区内高架电线转为地下埋管通过,扩大了种群活动范围。
2013年起,海南对海南长臂猿实施连续年度监测,及时掌握种群变化动态。自2002年以来,海南每年安排专项经费强化野外巡护看守,指导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签订社区共管协议书。保护研究也在加强,开展了海南长臂猿种群遗传多样性、食性、调查监测技术等系列研究。2003年编制了《海南长臂猿保护状况调查及保护行动计划》,多次召开海南长臂猿保护国际研讨会、座谈会,会聚全球智慧和力量保护海南长臂猿。
海南长臂猿是热带雨林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志。海南省林业局局长夏斐说:“建设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就是为了保护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而海南长臂猿,作为热带雨林中的旗舰物种,其生存状况直接反映了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保护海南长臂猿关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的成败。”
海南长臂猿的种群修复为什么如此艰难?夏斐介绍,海南长臂猿是一种树栖动物,生命全过程都在树上完成,终生不下地,这对监测、科研、人工辅助等保护修复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夏斐坦言,虽然海南长臂猿数量有所恢复,但它们仍未摆脱灭绝的威胁。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江海声认为,要尽快开展生态廊道建设,为海南长臂猿构建迁徙通道,逐步修复破碎化栖息地,国家公园不仅要在地理上连为一个整体,也要在生态系统上连为一个整体。海南大学刘辉的研究重点是长臂猿的种群监测,他呼吁要加大投入,加强长臂猿监测特别是健康状态的监测,做好救治长臂猿的应急预案。
夏斐介绍,海南将加快推进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推动设立海南长臂猿保护研究中心,发挥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的开放优势,整合科研力量,从栖息地修复、建设生态廊道、保护队伍建设、加大科研投入等方面入手,以更强更大的力度加强海南长臂猿的保护与种群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