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浪花
今日偶读于永正先生的文章《教育究竟是怎么回事》,才忽然明白:最好的教育不是良好的育人环境,也并非过硬的师资力量,而是对于每一个孩子的尊重,启迪每一个孩子的心灵。
于永正,作为全国特级语文教师,在退休之后感叹自己没有做好语文老师,后悔自己当初不应该愚蠢地将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尺,没有尊重自己的学生。先生的悔言令人反思:我们何尝尊重过我们的孩子,成绩是教育孩子的目的,于是尊重便无从谈起,于是教育的本质和目的便背道而驰,南辕北辙。怪不得那些我们自认为呕心沥血为其“学业成绩”立下“汗马功劳”,助其考上高中大学的“优等生”们见了“恩师”,可能表情冷漠,可能不屑一顾,于是你抱怨学生没了良心,你感叹“世态炎凉”,其实,静下心来当我们思考的时候,我们也会问自己:为什么当年那些我们“喜欢”,我们“得意”,我们“引以为荣”的学生其实并不喜欢我们,原来,我们一直都是“一厢情愿”!
猛然间,我们惘然,我们悲伤,我们彷徨,似乎被什么骗了,是当前的教育,是我们“喜欢”的学生,亦或是我们自己?女为悦己者容,我们为悦己者教。殊不知, “悦己”的诱因不是学生真正的成长,而是“哄抢”成绩的“大蛋糕”,于是乎,在打着“爱是教育的灵魂”的幌子下,假借各种“爱的名义”,面目狰狞,却满嘴是爱!学校成了“加工厂”,班级成了“流水线”,我们成了“监工”,学生则成了通过流水线上的“检验品”,成绩成了检验他们的“标尺”,于是“创新”便会被“淘汰”。我们过分追求“统一”,强化“习惯”,重视了“成绩”却忽略了学生最根本的发展,忽略了学生的个体感受。从某种意识上讲,学生的个子长高了,知识增多了,但心智却发展缓慢。究其原因,也许正是我们“成绩”考评的“癌变”,“德育”教育的“矮化”,甚至是“荒芜”。要不然怎们会有“超级中学大变局”犹如海啸席卷全国?怎么会有被无数家长刷爆朋友圈的“陪写家长心梗”事件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热门话题?怎么会有发生在2017年11月12日的一个成绩优异的学生刺死一个教学成绩优秀的教师事件,……几桩血案给人们“印象”中“和谐”的师生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也不得不让我们质疑:我们的教育怎么了?
曾经听到有位教育专家说:“教育走的太快,忘记了灵魂。”而教育的灵魂究竟是什么呢?是各种奖牌,还是校园文化?是升学率,还是平均分?是……作为教育者,我们难道不知道答案?但却难以启齿,因为教育的灵魂被“成绩”裹挟偏离主方向,师者的“初心”被戴上“镣铐”无奈“变形”。
教育怎么了?教育到底怎么了?教育究竟是怎么回事?
其实,我们心知肚明,就像鲁迅先生当年的呐喊,悲伤着你的悲伤,彷徨着你的彷徨,却无能为力。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我们将我们的学生倾尽全力送进高中,送进大学时,我们却在他们心里没有完全被承认,被敬重。因为, 我们教会了他们知识,却没有唤醒他们的灵魂。柏拉图说:“教育乃启迪心灵。”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也曾言:“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然而教育走的太快,忘记了灵魂,又何以唤醒灵魂?好在教育改革虽然举步维艰,但前行者依然摇旗呐喊,砥砺前行!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校长不就是其中的一位吗?也愿掌握中国教育改革的话语权者能抱着“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决心,还校园一份宁静,还师者一片滋养“初心”的净土!莫让教育走丢了灵魂,改变了初衷!
只有这样,我们才会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一厢情愿,初心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