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生活在一种很普遍的环境下,对比那种不思量的“拿来主义”,我们更多的是被“拿去比较”,这似乎还是从一出生便开始:比谁家孩子长得好长得可爱、比哪一个孩子读书好、比孩子们的重点学校、比谁家孩子先结婚、比谁家女儿嫁得好、比谁家的宝宝生的早·······一轮结束,接下来再在自己的下一代开始比较,前半生被自己的亲戚长辈比较,后半生开始比较自己的下一代和别人家的下一代。
被比较的常常是亲近的又年龄相仿的孩子,甚至是两姐妹,小时候能听人常说:“姐姐比妹妹漂亮些”、“大的比小的白一点”、“姐姐比较会读书”等等之类的称赞,被夸的人是开心的,但被“嫌弃”的人是很受伤的,在不懂大人“谈笑比较”的世界观下,她只能把所有让她被贬低的原因都归咎到和她进行比较的那个人身上,这样做的结果便是她看不惯你的任何行为举止,你又不懂她为什么处处和你对着干,自然也就开始不喜欢她,于是乎开始有了两姐妹吵架失和的情况,气急败坏下也会不经意流露出最真实的怒火:“对啊,就你最好,我又不像你······”,其实,被“嫌弃的人”很冤枉也很委屈,而莫名被拿去比较的另一个也很无辜,只不过年少时都没意识到让她们成为真正受害者不是彼此,而是那些“关心”她们的长辈。
人生轨迹不同,怎么能够相互比较,但很多人的对比仅仅因为孩子间关系亲近,在家中唯有三个女孩的情况下,除了被和自己的妹妹比较,更多的还是被拿去和自己的堂姐比,同龄下连生日都很接近,从小比读书、比懂事、比乖巧,旁人比较下,我比她更像个姐姐,她也曾说道:“好像你一直都很认真,我就是整天想着玩的人”,这就是别人比较下的表面的定义,没有谁一直认真,也没有谁一直想着玩,只是在闲言碎语的比较下人都会被贴上一层很片面的标签。
读书时期我永远被赶超在前,如今,风水轮流转,比起结婚、比起孩子,我开始在亲戚中听到许多关于我不如她、她比我厉害的声音,似乎我们同龄、我们一起长大,我们就该同时嫁人生子去接受旁人对我们婚后的比较一样,但可惜逻辑不是这样的,对比也不该是这样,同一起跑线下我们一起成长,可是也就是在这些日子里我们开始欣赏着属于自己的风景,然后在懵懵懂懂地思索意识下有了各自的选择,慢慢地我们的圈子出现了许多互相不认识的陌生人,我们各自便有了更多的新观念,再“拿去比较”她拥有什么或者我拥有什么似乎没有什么意义,专注自己的生活才是最实际。
“拿去比较”带来的另一种影响就是,当你作为“优秀”的人被比较时,发现自己的能力远没有“称赞”的强,它便驱使你努力去达到那个阶段,你开始为别人给你设定的“目标”去奋斗,只不过为了保持这种“优秀”,往往坚持的很辛苦,但又不知道这份“坚持”是否是自己喜欢的方向,一边很努力一边也显得很茫然,别人眼中你是优秀的,也应该会很快乐,但在自己眼中却是压抑的。
那些年,被比较的时候自己受过的伤没有得到反省,反倒接着让自己的孩子步上自己的后尘,这样一种环境影响着我们陷入一种普遍的被“拿去比较”,很多时候我们是在攀比、虚荣或自卑下长大,但似乎我们改变不了什么,只能警惕自己少把人和人拿去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