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功,尤其是中国内家拳功夫,是东方武学区别于西方各类武术的根本所在,究其原因,在于借助内功,使武术上升到拳以入道的高级层次,使拳法的输出体系、格斗理念呈现出完全不一样哲学之美。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内功理论的记载,但是早期称呼一般是导引、炼气等。东汉华佗编著的《五禽戏》,南宋时期的《八段锦》都可以归属于导引内功的范畴。至于最早在书籍上出现“内功”二字应该是在清朝时期,有据可考的例如清末形意拳大师宋世荣先生所推崇的《内功四经》, 清人王祖源于光绪7年刊印的《内功图说》。
那灵魂三问来了:
◐ 内功到底是什么?
◐ 该如何修习内功?
◐ 对于武者它有啥用?
避免混淆,内功≠内力
先消除一个误区,就是武侠小说里大高手给小菜鸟动辄传输了几十、几百年、像超级能源一样的内力,完全是天马行空想象的,根本就没有这回事,更没有特异功能,凡是咋咋呼呼讲这些神神叨叨的东西的,十有八九都是骗子。
内力这个东西,说简单点就是整体劲。它之所以出现,是因为过去的武者认为人最有力量的不是四肢,而是躯干,于是不断的探索怎么调动躯干的力量,并根据研究提出了丹田劲、内外合等发力技巧,其本质就是发整体劲,这个劲,可以由身体发、也可以由手、肘、脚、膝发,因此形式多样,对外称呼也由此不同。比如枪劲,鞭劲这两种劲,枪就是对骨缝,通过拧裹肌肉把骨定向,节节贯穿撑住,在接触点释放出去;鞭就是放松中节,用根节摇起来,把质量通过梢节接触点释放,单位时间作功越多伤害越大。关于这点,中学物理就能讲得通。
内力/内劲,是拳家追求的根本
整劲和普通手劲的区别:用整劲的人一拳能把人打休克,手臂劲的人一般是照脑袋互抡,打得气喘吁吁也只是鼻青脸肿,实际上没啥太大伤害,无他,身上的整体劲没出来,打不透。
内力,也就是整体劲的高级形式是浑圆力,即所谓得“浑圆一气之意”,这个说法最早出现在1919年孙禄堂先生《形意拳学》第二版陈微明先生所作的序文中。陈微明先生认为得浑圆一气之意,即得太极真意,否则即使擅十三式,也未必能打出太极的意思。因此,八法五步里面最能体现这浑圆的掤劲被称为太极母劲,即所谓掤劲备而五弓成,混元一气内外通,不是没有缘由的。
你和能玩浑圆力的高手打架,他一定是拿整体劲通过最能伤害你的点来打你,神乎其技。因此,内力是拳家的东西,武力修炼专属,跟后面讲的内功不是一个东西。那内功到底是什么呢?
内功是什么?
内功首先没大家想的那么玄乎,大家平时都在用。比如,抬重物不好起,大家一憋气或者发声喊,就把东西抬起来了,这就是借助体腔内压力等变化,使气血更多的支持外部筋肉,从而增强了力量,这就是内功的最简单的应用。所以,不要说不会内功,你只是用而不识而已。
武术对抗中,虽说有四两拨千斤,但前提是你得有这四两才行,打铁须得自身硬,要调动整体劲出击,首先得能经得住反力,从而避免整体劲通过躯干向自身传导,进而打击到自己娇嫩的五脏六腑,所以,内功的本质就是锻炼五脏六腑的法门,是一种内养之法,其目的是提升脏腑活力和增强其耐受性,前者相当于提升生命值,后者相当于增加防御值,使脏腑能扛冲击。
要做到这两点,就要知道:人的脏腑,是通过骨架支撑,利用筋膜挂在体内,自成体系,上面毛细血管的渗透和肌肉没法比,气血难通故而难养,其中,六腑为表,属阳,五脏为里,属阴,人得后天一气,除了通过呼吸控制肺之外,其它的脏腑一律控制不了,所以要从内部炼脏腑就只有这么一个方法:内炼一口气。先练肺,按五行相生之法,肺金生肾水,然后依次相生,阴阳互济,效果就出来了。因为你一口气一口气的调,这决定了内功是慢活,想快也快不了。
另外就是外部锻炼:通过导引、按摩、饮食、药物等对脏腑的按摩和滋养。从内功锻炼的层面讲,导引和按摩是中医和传统武学都已经验证过的方法,但都是水磨功夫,也都是循序渐进,量变引发质变,于无声处炸惊雷。
不像内力,内功就不再专属拳家武者了,男女老幼谁都能炼,道家在这方面尤其擅长,藉由内功的庞大文化蕴涵,拳家武者可以在增强体质,提升武力的同时,大开视野,观人观地又观天,观法观道观自然,最终以拳入道。
内功具体要怎么修?
接下来,我们看看内功的具体修炼方法有哪些?
◐ 内炼一口气:尝试做做炼气"士"
内功的秘密,一半就在这句耳熟能详的“内炼一口气”上了。于调息呼吸,世界所有地方的道理是相通的,中国武者和世界上很多修士均有相同的发现,因此中国就出现了养生调息法门,比如民间养生流传甚广的《十六锭金》;而中国之外,以瑜伽为代表的禅定、冥想等流派,也普遍重视对腹式逆呼吸的运用,其道理都是通过对呼吸的控制,进一步裨益脏腑,从而使呼吸绵长细密、变浅呼吸为深呼吸,最终达到修身养性,增强身体机能的目的。
瑜伽调息法(Pranayama)
中国道家养生十六锭金,明代冷谦《修龄要指》名其曰:“长生一十六字要诀”,共十六字:一吸便提,息息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为什么叫十六锭金?寓意一锭金子买一个字,言其珍贵稀有,价值非凡。虽然简单,但里面结合了腹式逆呼吸、撮谷道(即提肛)、鼓漱、吞津、内观、小周天等六种养生法门,不可谓不神奇。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阅《修龄要指》进行学习了解。这里我们着重说一下腹式逆呼吸。
对于腹式逆呼吸,这里要区别开其它两个呼吸方法,胸式呼吸和腹式顺呼吸。胸式就是我们不加控制时的自然呼吸法,而腹式顺呼吸,是指吸气时放松腹肌,呼气时收缩腹肌的呼吸法。
腹式逆呼吸的逆字,体现在哪方面?膈肌。胸式呼吸和腹式顺呼吸发生时,都是吸气时,膈肌下降,呼气时,膈肌上升,而逆呼吸则改变了这种做法:吸气时腹部自然内收,膈肌上升;呼气时腹部自然外鼓,膈肌下降。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在于在呼吸时改变腹腔容积,而使腹腔改变的内容物又不是吸入或呼出的空气,而是另外一种物质,这种物质就是武学上所说“内炁(音qi)”,因此腹式逆呼吸又叫丹田控制呼吸法。
丹田这个东西到底有没有?不能单纯的说有或者没有,这里奉上一个禅宗的《十牛图》大家体会一下其中的意思。更多的,我认为丹田是心念活动上提供的一个锚点,从而好聚合心力,让意、念有所从属。
而且,咱们实际发力的时候,腹部一鼓,的确有个说不清道不明的部位核心在起作用,如果把它称之为丹田,也没什么问题,但科学上,无从证实。古代武者关于气存丹田这点,有两种流派:一种是支持的,一种是忽略的。支持的人认为瘦汉担泰山,丹田是力源,而不支持的人则说要他作甚,练出来还得化。而在我看来,这个事最好按每个人的修习特点来,不用刻意,觉着有丹田方便,那就有;反之则无。本人是倾向于后者的,原因是一个中医典故:金针破瘿(瘿瘤,就是大家经常听到的结节)。
有生瘿瘤者,问医,医授臆以金针刺之,数月,瘿瘤遂除,其后,时感刺痛,复问医,医言道,以针破瘿,瘿虽去,金针留之矣!可按化法解之。依法行之,遂愈。
至于调息的载体,则有很多,简单的,坐卧行走,都可以进行腹式逆呼吸;复杂的,强烈推荐武术里的桩功,桩功看似简单实则不然,武者常说:十动不如一静,就是强调桩功的神奇效果。桩功又可以分为三类:松桩、紧桩、动桩。
松桩主要练习松沉,讲的是较长时间保持功架不变,日久新力勃然而发,体力充盈,精神焕发。紧桩顾名思义,和松桩相反,紧桩需要用力收紧筋肉以调和六面力。六面力的特点是实现不定向支持,具备六面力的桩架具有“拆之不散、撞之不开、推拉不动”的匀整间架结构,整个身体形成弓态,达成所谓五弓俱备的状态。动桩,除了特定的式子,拳法的单个式子其实可以作为一种动桩来理解,其特点是全身力量都进入有效工作状态,为了完成某个式子特有的攻防含义,而在保持紧桩的功态基础上实施点线面的变化。这里已经非常贴近实战的状态。
开始的时候,建议大家先学习浑圆桩,资料很多,大家自行查阅。之前我也写了一个帖子《居家健身,从浑圆桩练起:浅谈桩功十要》,大家也可以去看看。
◐ 导引之术
导引,意为“导气令和,引体令柔”。《黄帝内经》中有“诸筋者,皆属于节”,“胸腹者,藏腹之郭也”。这意味着秦汉时期,从中医的角度对人体的结构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东汉名医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强调以“导引、吐纳、针灸、膏摩”治疗四肢“重滞”症。什么意思?就是你平时感觉懒散、四肢沉重的时候,就要去做做八段锦、五禽戏等健身功法,再不行就做做针灸、用用膏药。灭病患于萌芽状态。
唐代医学大家王冰对导引的定义是“摇筋骨、动支节”,以行气血也。就是通过自身外练其形、内引其气的方法,主动促进气血到病灶处,推邪气外出,从而达到自我调节和修复的目的。因此,导引和吐纳调息一外一内,配合使用,效果尤佳。
从个人体验来看,八段锦简单易学,闲没事和同事一起打一打,非常方便实用,建议学习一下。八句口诀附图如下。
经络按摩
《内经》说:“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人的身体里面,直者为经,横者为洛,网罗全身,错综联系。以人体的十二正经为例,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等,你看它的名字有什么特点?它一定是内外相连的。因此,经络的作用是内属脏腑,外络形体,行气血,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而按摩推拿主要是从身体外部等进行腧(shu)穴或经络的刺激,从而进一步刺激脏腑、增强其机能的效果。
在中医上,就有一个重要流派脏腑推拿疗法,运用推拿手法作用于人体腹部等特定区域或经络穴位,以治疗脏腑机能失调导致的内科问题。这是属于小毛小病的被动就医,那有自己可以操作的方法实现有效的脏腑按摩吗?
关于这点,古代武者也想出了很多借助外力强壮脏腑的方法,最常见的就是抖大杆或者推墙。大杆必要柔软、摆头大,用腰力使开进行搅动,借其反搅之力使五脏翻涌,久则坚实力整。
推墙、推树也是一个道理,你不要小瞧这个方法,年轻的时候看着公园里有人拿背撞墙、撞树,还呵呵有声,下意识的觉着这人精神有问题,但这真是应了“当年不识曲中意,如今已是曲中人”这句话,现在自己还时不时的去撞撞树,腰酸背痛,消化不良,撞撞就好了,神奇的很,不信的可以去公园试试,估计好的大树都要排队。
对于武者,内功有什么实际用途?
内家拳,整体劲、发劲、透劲、化劲等都是拳劲的体系;而内功的体系,实际上是和道家养生的体系是一致的,其总路线概括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返神还虚,抓手还是精气神,这在医道两家是共识:张伯端在《悟真篇》和《金丹四百字》明确指出:修道养生乃“修炼人体一身之精、气、神耳”。张景岳在《类经》中强调:“千言万语,无非发挥精、气、神三字”。
但按现代实际情况看,真要学道家“三花聚顶、五气朝元”那是瞎扯淡,想学没人教,容易走火入魔,丹没练成人先傻了,所以不要抓这些在天上悬着的东西。还是站桩练拳、调息呼吸更妥切,脚踏实地的一步一步走。这样一步一步的爬台阶,好处是跌倒了,无非滚到之前的台阶上,而不像练三花五气的,从半山腰跌到山底。所以,进个小班拿朵小红花就满意了。
内功的修习,别的行不行不说,一般人通过调息、导引、站桩等方法固精养气,可以慢慢改变身体体质,治疗多种慢性疾病,使身体由弱转强,渐而打通身体气脉,骨硬髓实,内膜腾起,最终肾水充足,精血旺盛,益寿延年那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对于武术的资深玩家来说,古武有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之说,为什么?《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言及:女子五七、男子六八,阳明脉衰。阳明是多气多血之经,主肌肉。阳明脉衰,身体不能得到足够的气血供应,机体就出现松弛,生命活动也就不如以前了。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
因此,中医上会说男子从40开始,女子从35开始,身体就开始慢慢走下坡路了,而内功在这点上就会给我们带来惊喜,这里我们看看近现代道学大师陈撄宁有个说法就很有意思:
富贵之家,重在保守。贫穷之人,要能赚钱,徒知保守,而不善于赚钱,碎一钱不用,仍是一个穷人,又何济于事。理财之家,以开源为第一要义,节流为第二要义,能开源又能节流,更好;能开源不能节流,亦无妨,不能开源。仅能节流,虽可获益,颇赚微未;既不能开源,又不能节流,只能坐以待死耳。
如果不练内功,外强中干,甚至透支身体,属于不开源、不节流,人老之后就会多病或短寿;而修习内功,犹如储粮丰盈,外加养生节流,即使身体走下坡路,年岁亦长,且不易生病。所以,中国修炼太极等内家拳的,多有长寿者,就是这个原因。
因此,内功对武者意味着什么?骨坚力大耐性强、高防高攻回血快!
另外,内功这个东西,是医家琢磨完道家琢磨,形成了庞大的医学、道家哲学体系,武者一旦武道之路走到了这里,便会脱胎换骨,带上哲学眼镜看世界,对于自身武学修养的提升大有助益,也对自己后期的修炼之路有了更加明确的体会。一句话,智慧值蹭蹭蹭的朝上刷。
何谓以拳入道?以拳入何道?
人于道中不知道,如鱼在水中不知水。人之于道,如鱼在水,名虽曰入,实则为证。练着练着,你有“原来是这样啊!”“原来这东西是这么玩的” 类似的体悟时,你的认知会被一层层打开,而由小观大,见微知著,当你从拳理里认知到这个世界变化充盈不离阴阳,阴阳相生不离自然的意思时,你就会明白一个小道理,拳原来是这么玩。
所以练拳、学内功是藉由文武之道不断认识自己继而认知世界的一个过程,开始的时候用的是皮肉之力,谁的劲大谁赢,一力降十会;接下来,从皮肉向筋骨过渡,懂得真正用劲了;再后来,知道了龙虎二力,懂得了脊椎和胯骨的在劲力运用中的作用,用劲开始趋向整体浑圆劲了,实力开始明显提升。
到了最后,能够了知内外阴阳,动静你我,厚书读薄了,道理都变得简单起来,于是笑看云卷风舒、花落花开,越活越轻松;人呢也开始从拼命捡东西,学会开始放下,这就算是找到自己的“道”了,此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由此,万法合一,殊途同归,孔老夫子已经给我们总结好人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