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利写作日更571/600】
今天在读陈海贤的《了不起的我》这本书时,书中讲到了“关系”和“角色”。他说,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各种关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而且我们同时扮演着多种不同的角色。
书里提到了一个案例,是关于一个家庭——爸爸、妈妈和孩子之间的一件事情的处理方式。案例中,孩子被诊断出有多动症,而且情绪非常焦虑。于是,爸爸妈妈带着孩子一起去找心理咨询师。
在咨询过程中,爸爸对咨询师说,因为自己工作很忙,长期不在家,所以孩子一直是由妈妈照顾的。他觉得,自己没能陪在孩子身边,把孩子交给了妈妈,但妈妈却没有把孩子管好,于是他指责了妈妈。
妈妈听到爸爸的指责后,并没有反驳,只是默默地流泪,选择了忍受和妥协。她心里有很多委屈,但只是用沉默和眼泪来表达。
这时,孩子看到妈妈在流泪,就走到妈妈面前,替妈妈擦眼泪,试图安慰她。陈老师在这里讲到,这个场景其实反映了家庭关系中的一种“错位处理方式”,也就是所谓的“施害者、受害者和承载者”三种角色。
在这个案例中,施害方其实是爸爸。他把自己的职责推卸给妈妈,并不断指责她。妈妈在这个过程中成为了受害者,她没有反抗,只是默默承受,内心充满委屈,却选择用沉默和眼泪来表达。
更复杂的是,妈妈在承受压力的同时,也无形中把自己的痛苦传递给了儿子,让儿子成为了“承载者”。本来,这些情绪和压力并不应该由孩子来承担,但儿子看到妈妈流泪后,主动站出来安慰她,试图分担妈妈的痛苦和焦虑。这样一来,儿子就成了家庭中情感的承载者,承担了本不属于他的负担。
在这种错位的家庭关系中,儿子因为要承载妈妈的委屈和痛苦,内心的焦虑会不断加重,导致他的多动症状可能更加明显。而爸爸看到儿子的状况后,反而会更加指责妈妈,认为是她没有照顾好孩子。妈妈因此更加痛苦,儿子又继续承载妈妈的情绪,这样的模式就不断循环,形成了家庭关系的错位和恶性循环。
那么,该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呢?
作为爸爸这一方,首先应该认识到自己是家庭的核心力量,主动承担起作为父亲的责任。因为孩子的教育不是母亲单方面的问题,而是夫妻双方共同的结果。因此,爸爸需要主动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部分,与妈妈好好商量如何更好地养育孩子,而不是用指责的方式将责任推脱到妈妈身上。
在妈妈这一方,不应该把自己当成受害者,承接爸爸的职责,而是应该作为夫妻双方的共同搭档,想办法与爸爸和解,更好地处理夫妻关系,让夫妻之间相处更融洽。而不是把孩子的责任全部归结到自己身上。遇到问题时,可以向爸爸求助,两个人共同承担,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才是站在妻子的角色,而不是在遇到难题时,把责任又承载到儿子身上,让本不应该由他负责的事情由儿子去承担。
当孩子没有过多承担母亲的情绪,而是将精力和时间用在自己身上时,他就会处于一个非常健康的状态,回归到自己的位置。这样,他就能以积极阳光的心态面对生活,焦虑也会随之减轻。
通过理顺家庭关系,让父亲、母亲和孩子各自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家庭中的角色定位就会变得正确,家庭关系也会更加和谐。
就我个人而言,作为母亲,我应该更多地关注父亲,经营好夫妻关系。当夫妻关系和谐时,孩子会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安全感,从而获得有力的支持。这样,孩子就能将更多精力和时间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我认为,这才是真正和谐的家庭关系。
领悟到这一点后,我开始思考自己在角色定位方面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如何让自己回到正确的位置,专注于做好自己的事情,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有句话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它提醒我们要更好地做好自己,这一点不容小觑。这几个字背后有着深远的意义,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和理解。
只有先管好自己,做好自己,才能真正地影响他人。当你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时,自然也能更好地引导他人。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我们从自身做起,逐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