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6日,“好奇号”火星探测器在太空已飞行了6个月,距离火星,还有两个月的航程。也是这一天,一位91岁的老人在地球上与世长辞。这位老人名叫雷·布雷德伯里,是美国科幻作家,半个多世纪以前,他曾以文字遥望火星,写出了一系列有关火星的科幻短篇小说,编制成集为《火星编年史》。这本书曾感动很多人,激发了他们对于火星探索的梦想,其中,便包括“好奇号”火星探测器项目科学组的很多成员。
两个月后,“好奇号”火星探测器完成了5亿公里的航行,在8月6日着陆火星,科学组成员们为这个历史性的时刻激动不已,但他们也想到了刚刚谢世的雷·布雷德伯里。两周之后的8月22日,是雷·布雷德伯里92岁的生日,如果他尚在人世的话,NASA为他准备了一份生日礼物,“好奇号”的着陆点被命名为“雷·布雷德伯里着陆点”,从此,他的名字成为了这颗红色星球的一部分,就像半个多世纪前,他的灵魂曾栖身于此。
雷·布雷德伯里是美国科幻黄金时代四大才子之一,另外三人包括写出《银河帝国》系列的艾萨克•阿西莫夫,美国现代科幻小说之父罗伯特•海因莱因,以及《异形》的原作者范•沃格特。
雷·布雷德伯里以短篇小说著称,创作力惊人,曾出版五百多篇(部)作品,近二十部短篇小说集,为科幻小说的创作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一生获奖无数,其中便包括1989年在星云奖中荣获的“大师奖”。
但是,他的创作绝不仅仅局限于科学幻想,比如他的代表作之一《华氏451》更像哲学思想小说,这本书被美国国会图书馆选入“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一百本小说”。另外,他将诗歌的意境融入科幻写作,被认为是“爱伦•坡创始的美国幻想文学的正统继承人”。刘慈欣曾评价他的作品,指出其中的文学性很强。
他所有诗意的幻想,来源于对写作的态度。他将写作视为生命,在结集出版的《写作的禅机》的自序中,他说:
写作能够提醒我,我们还活着,而这本身就是一件礼物或者特权,生命并非与生俱来的权利。在我们获得生命的那一刻起,就必须努力活出它的价值,因为生命赋予我们生机,却也要求我们回馈。
在《写作的禅机》中充满着雷·布雷德伯里对于写作的激情,浸透着他对写作的理解和感悟。这本书被美国《作家》杂志选入“十大最佳写作指导书”,但这并非一本严格意义上的工具书,而是有关创作的随笔集,其中有他为代表作《火星编年史》《华氏451》《蒲公英酒》等书写的序言,也有一些写作指导类的文章,共计十二篇。
在这些来自灵魂的文字之间,所感受到的是雷·布雷德伯里对于写作不懈的坚持。而在字里行间也能体会到,坚持二字,就是写作的终极秘诀。
一、坚持积累
积累可以分为两种:阅读的积累和生活的积累。当这两种积累与思考混合在一起,便可能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故事或者思想。
雷·布雷德伯里爱好广泛,博采众长,具有自己的积累清单,既包括狄更斯、马克·吐温、萧伯纳、莫里哀等作家清单,也包括狄兰·托马斯、蒲柏等诗人清单,还包括埃尔·格列柯、丁托列托等画家清单,以及莫扎特、海顿、约翰·施特劳斯等音乐家清单。这些伟大艺术家的作品,不仅是写作中的重要原料,更能让写作者感受到写作的激情。
不仅如此,雷·布雷德伯里还在《老年人》《新鲜事》等杂志中,细细品味时兴的小说、诗歌和插图,去体会其中的创意。在雷·布雷德伯里的时代,媒体尚不发达,信息获取渠道较少,所以需要广泛涉猎各类读物。但在当前互联网时代,却与那时恰恰相反,我们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信息过多,很多有价值的信息,被淹没在海量的垃圾信息中,这就需要我们明确自己想要的东西,在信息的海洋中把它们筛选出来。
对于生活的积累则需要心灵的观察力,雷·布雷德伯里在《写作的禅机》中举了很多带给他创作灵感的例子,这些灵感毫无例外都源于生活。比如他在童年时因为嗓子疼去看医生,医生问他:“你知道疼痛从哪来吗?”他不知如何回答。然后医生告诉他:“你发现你的喉头了!”医生的这句话,让他感受到了自己身体的存在,喉头、肋骨、流动的骨髓、运动的膝盖,并在很多年后因此写出了一篇故事,讲一个男人害怕探索自己皮肤下面的部分,因为那血肉之下正是令人恐惧的骷髅。
二、坚持练笔
在雷·布雷德伯里的少年时代,他喜欢读狄更斯、洛夫克拉夫特、爱伦·坡的传统鬼故事,并试着去模仿这些作家的作品,尽管他自嘲创作出了一堆烂泥,但这些所谓的烂泥,正是他能够创作出精彩故事的量变过程。
从12岁开始,他每天至少写一千字,寒来暑往,始终坚持,直到22岁时的一个午后,他突然找到了灵感,在午后的阳光中,用两个小时完成了一个叫做《湖》的故事。故事写好之后,他坐在打字机前,脖子后汗毛竖起,热泪盈眶,因为这就是他十年来苦苦寻找的东西。后来,这个叫做《湖》的故事在未来的44年中被再版了无数次。这就是量变的积累,所实现的质变的升华。
在写作中,没有天才,唯有笔耕不辍,才能种出良田。我和很多人一样,特别喜欢李娟的散文,每次读她的散文,都对她文字中的清新脱俗心生敬仰。她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文学课程训练,更没有报过网上那些动辄数千元的写作班,被称为“野生的作家”,当然,也有人称她为天才。
但通过很多对李娟的访谈,我们能够了解,她热爱阅读,喜欢写作,善于发现人生之美和生活之趣,在她与母亲、外婆流离转徙的生活中,也从未放弃过写作的执着,在小纸片上写出了许多记录自己生活的文字,最后汇集成散文集《九篇雪》,并由此逐渐成名。
有人问李娟写作的秘诀,她回答:“我可以很狡猾的回答一下,就是写出来的。”但天性率真的李娟,实在称不上狡猾,她所道破的恰恰便是写作的天机,文章本来就是写出来的。
三、坚持修改
雷·布雷德伯里在《写作的禅机》中讲述了自己年轻时的写作过程:
星期一早晨,写出新故事的第一篇草稿,星期二修改完成第二篇草稿,星期三写第三次,以此类推,直到星期六上午,我便将第六次也是最后一次草稿寄到纽约。
那时,雷·布雷德伯里靠写作谋生,必须有出版社愿意购买他的故事,他才能够吃上热狗、汉堡,搭上电车。所以,必须写出好文章,那么,也就必须不停的修改,达到出版社的满意。
前段时间看《收获》,读过一篇计文君的中篇小说《琢光》,讲述了一个“殿堂级鸡汤婆”在创业过程中发生的一些故事。整篇文章在文字运用、文章结构、情节发展上,就像题目一样,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吸引着读者手不释卷,一气读完。后来,看到了计文君对这篇小说的创作谈,在半年的时间中,她前后总共修改了九稿,但她并不称之为修改,她认为那就是写作本身。看到这句话,感觉醍醐灌顶,确实如此,修改其实就是在原稿基础上的再创作。
李娟同样如此,她在访谈中提到自己修改文章时,会反复修改,反复质疑,把文章改来改去,甚至改的面目全非,一直改到自己满意为止。
相比当前在互联网中写作,尤其是自媒体写作,很那做到这一点。每写完一篇文字,便急急忙忙的发布到社区或者平台,然后心浮气躁的不断刷新页面,等着人点击,等着人点赞,等着人收藏,等着人评论,希望自己的文章能得到认可。甚至,有事为了抓住热点,打造爆文,在写作中基本上处于焦灼状态。这是网络化、以及商业化写作的必然,有时很难避免。毕竟,热点稍纵即逝,谁能抓住第一时间,谁就能获得更多的点击量。但文章完成之后,如果能够静下心来,重新审视一遍,可能稍作修饰,在文章质量上便会有很大的提高。对于非热点文章,则可以多存放一段时间,换一种心态重新阅读,或许会有崭新的发现。
所以,要把修改作为写作的延续,通过修改,让文章在原有的思想里,滋生出更深刻的思想;在原有的情节中,构思出更巧妙的情节;在原有的结构上,调整出更完美的结构。
通过阅读雷·布雷德伯里的《写作的禅机》,能够深深感受到他对于写作的热爱与激情,而这一切也让他功成名就。当然,大师的成功无法复制,但对待写作这种坚持的态度,却值得内化于心,从而让心中的思想,以最完美的方式现身笔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