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侯谓李克曰:“先生尝有言曰:‘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
对曰:“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
文侯一开始应该就自有计较,甚至心中应该已经有了人选,问李克只是想试探朝中达成的想法。而李克这种老油子自然懂什么意思,所以一直不说。
文侯曰:“先生临事勿让。”克曰:“君弗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
在这里文侯又追问了一遍,李克不得已才谈到这个问题。但是他依然不敢直接说出来,而是给了一个似是而非的答案。他的疑虑有三,1)直接说出推荐魏成,魏成不会领好意,甚至为了避嫌可能会疏远他;2)国相这种人事权利只能出自于上,不敢染指,直接说文侯可能还会对他自己有所怀疑;3)直接说了翟璜直接就和他反目
人都有自我防御心理,对于别人的意见都是先怀疑,然后再去思考自己的怀疑是否正确。在事关利益的问题上,我们一定要注意说话的方式,不能自认为心底无私就直话直说,否则既害了自己,也害了自己推荐的人。所以,最好不要直接说出答案,而是帮助对方列出一些需要考虑的条件,最后由对方自己思考、决定。李克的做法,就是如此。他说出了著名的“识人五法”,让魏文侯自己对号入座。再举个例子,拿金融行业来说,如果你要推荐一只基金给客户,怎么做?普通销售都会这样说:“某某基金很好,优点如下......”客户听到后,大多第一反应会跟魏文侯样,都是会怀疑:你是不是在骗我?怎么不说缺点呢?哪有那么完美的基金?
李克出,见翟璜。翟璜曰:“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克曰:“魏成。”
当魏文侯向李克咨询人选的时候,李克反复绕圈子,就是不愿意直接说出人名。但现在翟璜来问,李克却没有任何废话,干脆利索说出了“魏成”的名字。为什么?当翟璜来问的时候,李克可以有两种回答:
1.我不太清楚,这事由君上本人决定。
2.直接说出心中的人选。
我想,大多数人会选择第一种回答,甚至有些小聪明的人还会这样说:“我跟君上说了不少您的好话,不知道有没有用,最后还得君上来决定。”为什么李克没有选择第一种回答方式呢?当李克从魏文侯处离开后,翟璜急不可耐的跑来打听人选,而且直接了当的问,没有任何客套话,可见他内心是多么渴望宰相的职位。我们去面试工作,如果被录取了,会觉得这是我们靠实力争取来的;如果没有被录取,心中难免会怀疑,是不是有什么黑幕?是不是有人走后门了?这就是人性!一个东西归自己所有,我们就认为公平;如果被别人拿走,我们就觉得不公平,怀疑有黑幕。如果采用第一种回答方式,等宰相任命结果出来,你觉得翟璜会相信吗?李克越是含糊其辞,翟璜的疑心反而会越重。恩恩怨怨,没有恩就没有怨,有多大恩,就有多大怨。翟璜和李克的这个心结一旦留下,不满会在心中发酵,矛盾总会在某个时刻爆发。所以,倒不如把事情说开,直接指出对方心里介意的事,把矛盾都挑明。
在这种情况,直接把情况和翟璜说出来,是最优解。
翟璜忿然作色曰:“西河守吴起,臣所进也;君内以鄴为忧,臣进西门豹;君欲伐中山,臣进乐羊;中山已拔,无使守之,臣进先生;君之子无傅,臣进屈侯鲋。以耳目之所睹记,臣何负于魏成?”
这其实就是翟璜失去国相之位的最主要原因。国内主要重臣全部有他一个人推荐,如果国相再落到他手上,魏国难免不会再出一个田氏。翟璜可能是一个做事做人有优秀的人,但是犯了一个处于实事中最容易犯的错误,看不清大势,看不到自己天然的弱势。所以说,谋国者要善于谋身。
李克曰:“子之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君问相于克,克之对如是。所以知君之必相魏成者,魏成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师之;子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恶得与魏成比也!”翟璜逡巡再拜曰:“璜,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
这就是李克所比翟璜高明的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