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高品质生活?
主流媒体似乎是这么认同的。
主流,主的又是谁的流?
——是平民老百姓吗?
想必不是。毕竟大多数人都在为养活家小而兢兢业业地工作,哪来那么多闲钱去购买这所谓“身份的象征”?
可是脱离这一人口中最大基数,又谈何“主”呢?
那么,是谁赋予主流媒体“作为主流而发声”的权利呢?
……
这个问题,很耐人寻味。
可以说是——资本导向。
谁控制了资本,谁就拥有了话语权。
因此主流媒体可以为众多华而不实的奢侈品披上一层光鲜亮丽的“品质生活”之皮囊;因此当季新品、全球限量成了上流名媛间心照不宣的战场;因此百达翡丽开出天价,因此LV包包贵到离谱,因此当你拥有了这些“品牌”,你的生活看起来必然是极有品味的,而你本人也是一位经过盖章认证的成功人士了。
奢侈品章。
可是奢侈品真的代表高品质生活吗?
不可否认,品牌自有其品质保障。例如私人订制的服饰更贴合自身尺寸,高档小区的物业更安全可靠,高档珠宝的售后服务更细致入微。
然而,大多数的奢侈品,实际上都是非生活必需品——意即“可或缺”。但在日益浮夸的风气之下,人们往往极易失去判断力,在自身消费能力尚不足以支撑购买奢侈品的情况下,许多人仍然汲汲于和它们绑定的“品质”与“身份”,甚至因此产生了很多无谓的攀比和争夺,而这种事实上已无关商品本身质量的行为无疑是一种恶性竞争——无论是对顾客,还是对商家。
如此消费的,不过是虚无。
就像《皇帝的新衣》中,皇帝骄傲地裸体出行,昂头阔步;人们看着皇帝赤条条的身体,违心而一致地发出了“这衣服真美丽”的赞叹;唯一敢于说出真话的孩子却立刻招来大人急吼吼的训斥:“小孩子懂什么,别瞎说!”
亲爱的,你当然不懂。
那是成人世界的交往规则啊。
上级、上流、身份、证明。
在这个纷繁绚烂的花花世界里,没有人愿意被当成不识货的傻子。因而即使你目睹的不过是一片虚幻荒芜,也要捏着鼻子赞一声辉煌盛景。
怪道众口一致,足以铄金。
可那闪耀的金玉外表之下,是否站着一副铿锵笔直的骨架呢?需要借助外物“证明”自己的人,又“证明”了什么呢?
奢侈品之价格远远大于其价值。而广告效应、社会舆论却赋予它特殊而虚无的质感。
而人类如果也需要给自己标价——或许也是因为心知自身价值有缺吧。
能力之内的消费叫追求品质;能力之外的消费大约只能称之为追随品味吧。
以虚无证虚无,得到的终归是虚无。